文/杨铭,吉林省辽矿集团物资供应总公司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常态”理论的提出,预示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会出现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为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在注重消费、进出口贸易及企业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需要借助构成国民经济的经济要素带动经济发展。为顺应经济“新常态”,我国需要立足于“新常态”的发展逻辑,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在西方经济学领域,“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于2002年。“新常态”指代的是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发展特点。一些研究者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调整状态分析过程中,会引用这一名词进行论证。2002年以后,一些研究者对“新常态”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诠释,将西方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危机以后出现的经济疲软现象视为“新常态”的表现。
我国的“新常态”概念最早提出于2014年,习近平同志2014年赴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新常态”的理念。2014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根据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的会议的要求,在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引领“新常态”的发展,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经济发展逻辑。
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步入了平庸发展的阶段。在世界经济步入长期停滞阶段以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下降会影响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效率。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也会让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收入分配缺乏合理性的情况下,经济“新常态”会让引发社会动乱的潜在风险有所增加。对于我国而言,经济水平的结构性减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如根据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我国在2016年至2020年的经济发展增速约在5.7-6.6%之间,在2021年至2030年,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约在5.4-6.3%之间。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储备率下滑与消费率增速放缓等问题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需要具有精细化、高级化与合理化的特点。受储蓄、物价及就业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对的挑战表现在了以下方面:一是,产能过剩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二是,城镇化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新挑战。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与地方政府市场政策的不合理性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如企业出于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需要,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扩张,在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产生以后,地方政府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干涉,故而企业扩张活动的盲目性让产能过剩问题有所加剧。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城镇建设推进过快,一些地区为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盲目开展“撤县设区”,一些县市虽然已经成为地级市的市辖区,但是并没有与主城区实现有效对接,这些新城区在市场因素及人口因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让产能过剩程度有所增加。
在步入经济“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中高速增长。在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创新驱动新引擎,是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式。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建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并要在保证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合理发挥市场调控职能。除此以外,政府部门也需要注重公共品领域的创新,并要在对金融制度与财税制度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制造业的创新决心。
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让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矛盾有所激化。在改善不合理结构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需要将就业水平、生态保护及社会治安状况等等因素纳入到地区发展评价体系之中。资源类产品价格市场化机制的建设,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利用税费改革降低私人部门的税费负担,也可以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提供保障。在调整不合理结构的过程中,国家也需要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也有助于不合理结构的调整。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在自贸区建设领域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果。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升华。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的象征。针对“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我国需要在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同时,借助自由贸易区建设及“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而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