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楠 高士然
摘 要:运用通径分析法对广东农户收入增长影响因素贡献度进行研究,通过农民收入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假设条件及指标的选取,采用通徑系数法测算广东农民收入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提出了增加广东农户收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广东省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9-0005-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分析农民收入结构是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首要任务。广东农民收入构成中,极度缺乏财产性收入。在缺乏财产性收入的条件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转移性收入每年保持稳定,起补充农民收入的作用,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不占主要成分。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1-3]。
在经营性收入中,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而牧业、渔业和林业起辅助作用。可以看出,近些年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导致种植成本上涨,种植水稻从最初盈利较多到没有盈利,甚至连年亏损,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越来越少。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善种植结构和推广机械化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种植结构,减少盈利能力较弱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机械化生产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推广农业科研成果,用科技带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
随着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中心地带发展为新兴小城镇。小城镇兴起,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文教、卫生、体育、福利等社会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给农民提供了从事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机会,农民凭借人力资本获得工资性收入[4-5]。
农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由所受教育和职业培训掌握的技能及健康状况决定。对农民的教育投入,可以提升农民的基本能力,让农民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原理和学习方法。掌握培训职业从理论到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健康的身体是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前提。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
除了人力资本的限制,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还受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影响,比如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企业工资支付监督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等。可以通过改变最低工资、推广工资支付监督、完善劳动合同、便利劳动争议仲裁等方式,影响农民收入。
2 通径分析法
在研究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对多个变量采用相关分析,可以得到对应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可以用来度量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但其中也包含着其他变量的影响。在分析原因对结果的作用方面,相关系数无法准确说明具体影响。因此,需要通过通径分析法精确度量各变量对结果的作用程度。
1929年S.Wright通过对相关系数进行剖分,找出用来表明各原因对结果所起直接作用大小的统计量,即通径系数。该方法不断得到应用和完善,成为具有直观、精确等特点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通径分析法旨在将简单相关系数分解为许多部分,以显示某一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效果和间接作用效果。设Y为因变量,即农户收入,x1、x2…xp等p个自变量表示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利用stata软件,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方程。
3 分析过程
3.1 农民收入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假设条件
(1)对农村教育投资越多,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劳动技能越强,科技运用能力就越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会随着提高,从事非农就业机会越多,也更容易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
(2)固定资产投资对非农部门的经济有很大推动作用。通过对农村进行投资,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村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可以通过投资,促进资源流向农村地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3)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也有显著影响。乡镇企业的兴起促使农村核心区域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让当地农民有机会从事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可以用城镇人口百分比来代表城镇化发展水平。
(4)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采用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方式,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可以用城乡收入比,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表示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3.2 农民收入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及计算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农村教育投资(采用农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城镇化率(采用城镇人口百分比表示),农村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农村劳动力)等5个指标。1995—2017年广东省各指标数值,如表1所示。
3.3 通径系数法测算广东农民收入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设Y为农户收入(采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代表农村人均教育投资额,X2代表城镇化率,X3代表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4代表城乡居民收入比,X5农村工业化水平。运用stata 12统计分析软件,对1995—2017年广东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各统计数据标准化后进行多元回归,各指标间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分析发现城镇化率存在较强相关性,影响模型建立。剔除城镇化率指标后,R2为0.98,F为392.35,模型估计较好,基本不存在序列相关。优化后所得回归方程如下。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對广东省农民收入有正相关影响,增加农民教育投入可提高农民收入,其作用途径如图1所示。农民增收困难,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掌握不到有用信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所导致的。教育对农民素质的一系列提高,对农民增收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投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投入,可以提升农民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其作用主要在于让农民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原理和学习方法。受教育的农民接触新方法、新工艺时,能够利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快速掌握,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对于高新科技的普及、先进生产工艺的推广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育可以让农民有一套有效的方法获取信息,农民能够接收到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从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高质量信息后,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4.2 开展技能培训
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的作用。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掌握培训职业从理论到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农民应用新的技术、设备、工艺改善传统农业,也可以帮助农民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灵活选择就业方式。凭借掌握的技能,农民可以在非农产业中获得收入。
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两提高一优化”的成效。一是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提高,二是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大幅提高,三是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广东省开展技术普及和职业培训,促进了农民就业,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4.3 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回归方程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系数为负数,对农民收入显示消极作用。但根据通径系数分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通径系数和简单相关系数是同号的,这说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总体上显示为副作用,是因为其他影响因素作用于投资因素,并不能否认农村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可以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也可以促进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4.4 提高农村工业化程度
通过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村工业化程度对农民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通径分析中,农村工业化程度的决策系数为5 419.45,说明在考虑影响农民收入的所有因素中,农村工业化程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提高工业化程度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石,提高广东省农民收入要从提高农村地区工业化发展程度着手,推动农村地区工业化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