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以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脚手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有意义的联系。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框架,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支架基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运用而建立起来。可见,支架式教学指向的是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助益性学习方式,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和积极实践。
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遵循“搭建—进入—撤离”的基本步骤,试图探索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支架式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兹以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斑纹》一文的教学为例,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样态。
一、搭建支架,建构活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育者要厘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即将达到的认知水平,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准确定位上。支架式教学的科学开展需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喜好、多重学习环境等进行科学的考量,瞄准语文学科素养可以达到的预期水平,以学习活动为基础,搭建起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的支架。可以说,以支架式教学建构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对调动师生两方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斑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题二“奇异的自然”中的一篇课文。该文集说明文的知识性、议论文的哲理性、散文的诗意性于一体,遵循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递推式地为我们呈现了斑斓、瑰丽的斑纹世界,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本质和生态共同体这一生存空间的深切思考。在学习本文之前,教师已经对专题一“科技之光”中包括《景泰蓝的制作》等文章进行了教学,教会了学生分析说明文文本以提取关键信息等的相关能力。基于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伊始对之前所学的说明文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以此建立学习支架,建构起文本探究的相关活动。
而实际上,《斑纹》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这几句内涵丰富、哲思性强的语句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形成“析天地之美,判万物之理”的思维。突破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是培育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两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路径。基于这样的教学重难点,笔者进行了搭建学习支架的尝试。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引入郁达夫的名句:“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并点出之前写作教学中搜集素材的方法,引导学生既要乐读有字之书,又要智读无字之书,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在活动构建阶段,笔者借来实验器材—显微镜,让学生代表上台观看显微镜下一粒沙呈现出的多重美丽姿态,并将显微镜下的影像投影到大屏幕上,由此导入本课的文本探究活动。如此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在实现学科间融通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学习支架。
二、借力支架,生成活动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支架式教学实施的关键便是充分发挥支架的借力作用。通过发挥支架的借力作用,能够创生出一系列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读、议、思、研的过程中,形成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质,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在《斑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围绕先前设定的教学支架开展探究活动。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文本第1—10节的探究。该部分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说明文本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课堂探究活动的重点是对文本第11—14节的探究,特别是探究结尾所表达的深刻意蕴。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所见到的“显微镜下的一粒沙”的影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索“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的深刻意蕴。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笔者引导学生从生存环境和生命价值两方面进行思考,于文本细读和合作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三、撤离支架,延展活动
语文学习支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拐杖”。
支架式教学应当适时地撤离支架,引导学生“独立行走”。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突破时间维度和空间场域的。因此,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应当适时地撤离支架,通过设计具有延展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新的学科情境和任务语境中,将自己已经掌握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调动出来,以“细化于做、贵在于用”作为归宿。
在《斑纹》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依托支架式教学,挖掘文本中的生态哲学意蕴,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切思考,强化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了将这样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笔者设计了延展性教学活动,力图让学生在撤掉教学支架后,审美鉴赏能力、实践参与能力均能得到稳步提升。为此,笔者设计了以读写为基本内容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延展性学习活动。一方面,笔者指导开展了以“析天地之美,判万物之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文化苦旅》《万古江河》等作品,并进行阅读指导。为了深化主题阅读,笔者更设计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融入自然、走进社会,去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身边衣食住行的任意一个方面入手进行记录、思考、总结,形成调研报告。另一方面,笔者设计了专门的写作课,重点点评2018年江苏省高考材料作文,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哲学思维等方面思考各种语言的魅力,特别是大自然中的各种语言。然后,笔者布置了类似的写作任务。笔者以尼采的名句“要真正体验生命,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我们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我们要学会俯视下方”作为习作材料,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凝练成哲思,巩固支架式教学的成果。
基于语文旧知识的支架式教学始于搭建语文支架,功于帮助深度学习语文,协同推进培育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使命。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遵循“搭建—进入—撤离”的基本步骤,精研学生、深研教材、细研核心素养,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模块中建构有针对性、有意义的学习支架,打造出支架式教学这一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炼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