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浩静,宋贤萍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1]。水是自然生态系统关键的控制要素,水资源的短缺或者污染,会造成生态系统难以维持健康和良性循环,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治水理念的最高境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农村河道又缺乏长期有效管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各种水问题日益显著,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2]。水生态恶化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直接关系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
2007年,无锡因太湖蓝藻事件首创“河长制”用于解决饮用水危机。河长制是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负责河道管理和保护,通过明确任务、强化治理、协调各方力量来克服多部门交叉和重叠现象的创新型的长效河湖治理制度,值得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大力推行[3]。河南省自2016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有效地提升了河湖水环境,化解了河流水体危机,部分区域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农村地区河长制的推行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管理体制缺失、公众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目前,河南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农村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如何全面推进河长制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本文基于河长制视角思考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
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km2;地势呈望北向南、西高东低,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根据2017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全省年降水量827.8 mm,折合降水总量1370.260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多7.3%,属偏丰年份;全省水资源总量423.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1.24亿m3,地下水资源量206.54亿m3,重复计算量94.73亿m3,产水模数25.6万m3/km2,产水系数 0.31;全省总用水量 233.8亿 m3,其中农业用水122.8亿m3,占总用水量的52.5%,工业用水量51.0亿m3,占21.8%,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60.0亿m3,占25.7%,全省各地区用水量情况见表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开封、安阳、新乡等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量远高于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而农业用水在自身基础上易发生内生性污染,再加上畜牧业、工业等引发的外生性污染,导致农村地区水污染加重、水生态恶化,制约经济发展、危害民生健康。
表1 河南各地区用水量 单位:亿m3
河南省自2013年启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转变治水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兴水方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四水同治”,构建现代水网,打造水生态文明,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河南省许昌、郑州、洛阳、焦作和南阳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已全部通过验收,汝州、鄢陵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也顺利验收,安阳、鹤壁等其他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的顺利验收,标志着河南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的阶段,但是农村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和文化限制,对水的重视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
2.1.1 生活污水是水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来源
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并且大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导致村民直接将生活污水排放到地表或者粗放倒入河中,而生活污水主要由厨房污水和洗涤用水组成,洗涤用水含有大量的磷,未经处理长期排放到河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根据201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省辖各流域水质情况见表2。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导致水环境不断恶化、水生态服务功能基本消失[4]。
表2 河南省辖各流域水质情况表
2.1.2 养殖污染问题突出
近年来,居民对肉、蛋、水产类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养殖业得到飞速发展,而养殖户由于环保意识、文化水平的限制,经常将养殖废水随意倾倒到河流、沟渠中;此外,水产养殖中未被鱼类摄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等残留水中,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生态恶化。
2.1.3 农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除草剂、化肥等化学用品,而80%~90%左右的农药和60%~70%左右的化肥会随着灌溉和降水下渗到地下水中或通过雨水和灌溉流入河流池塘,导致地下水和河流污染。
2.1.4 农村工业污染不容乐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在当地政府优惠政策的吸引下逐渐转向农村,其中一些从事纺织生产、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有色熔炼加工等的乡镇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有限,污水处理装置落后,且环保意识不高,导致大量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河道,使河流水质恶化。
农村河道大部分都是中小河道,由于降雨、下垫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季节性干枯现象明显。而含磷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水排放进入河道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河道水面被绿萍、浮藻、水草等覆盖,加之固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并随着降雨或地表径流进入村塘和河道,导致河道淤积堵塞、断面变窄,从而丧失防洪排涝能力。
新时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级政府、不同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而我国的环保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并未把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乡镇级别的环保机构缺失,管理体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导致水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强制性和激励性措施,公众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根据农村水环境整治方案,河长在统筹其河段综合情况的基础上,规划出畜禽养殖禁养区,要求粪便清理不彻底、排污不达标、设施不完全的养殖场进行整改或者关闭;此外,对全省上下大小河道开展清河行动,打捞河道中的水草、浮萍、固体垃圾等,在河流清洁百日行动中全省出动人员约93万人次,清理垃圾350.2万m3,清除违章建筑71.3万m2,清理淤泥427.5余万t,清理整治禽畜养殖场3829处、阻水林木137.2万株、废弃船舶2584艘、网箱18711个,打扫河面漂浮物面积1715余万m2,清理河道长度3.2万km,有效的改善了水环境,促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河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要在全省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目前全省5万余名河长已到岗履职。村级河长一般由村支部书记等村级领导担任,河长联合地方政府加强监督监管力度,对非法捕捞、非法养殖、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安排专项人员定期检查河流水质、水量,落实水污染预防机制。通过河长制的推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
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有村民、村委会、企业、地方政府等。村民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水生态文明的好坏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村民的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等都严重威胁着农村水生态。单纯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的河长制是远远不够的,要大力宣传河长制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河湖保护意识,传播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共同监督,才能让“河长治”。
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政府财政也不充裕。因此在政府主导的河长制下可以多渠道争取和筹措资金,引进民间资本投资,避免水生态文明建设资金链紧张,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引入“民间河长”,形成全民治水的美好氛围,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5]。
河长制的推行和实施以及水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作为后盾,建议发布法规条例、考核办法和问责机制,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和保护责任落到实处;此外,河流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发布统领性政策文件,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提高上下游河段间和二级流域间的协同治理能力,以此促进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提升。
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河流信息管理平台,监测断面和排污口数据、公示河长巡查记录、治理工程进展情况、考核评价体系等,并设立群众端口,主动吸纳群众意见,及时处理监督举报信息;建立执法监管小组,加大巡查力度,对河道脏乱差现象实施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细致明确的责任划分推动河道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严格监督各职能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严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