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飞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为引导业界同仁探索中国当代国标舞的创新、发展与突破方向,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CBDF)迄今已举办32届国际标准舞全国锦标赛。其中,历年来的参赛获奖作品,无不在舞蹈创编方面展现了新颖的创意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CBDF国标舞全国锦标赛的部分获奖作品,来浅析国标舞编导实现创意性的舞蹈创编所需具备的能力,并据此提示在国标舞的创编与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能力拓展探索方向。
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一定是与观众的生活和情感紧密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深刻的心理体验和审美感受。对于国标舞的创编而言,与生活紧密结合、包含深刻的情感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首先,国标舞的创编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从而丰富创作的主题,深化作品的思想。所以,在国标舞的创编教学环节,我们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周边的事物,加以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从细节之中汲取经验,触发灵感,展开艺术性的畅想和感悟,创编出优秀的国标舞作品。比如,在2012年CBDF国标舞全国锦标赛上荣获铜奖的牛仔双人舞作品《给我一个吻》,就是表现了一对金婚银发夫妇浪漫而幸福的爱情故事。而这部作品中的舞蹈动作细节设计,也都源于对日常生活中老年夫妇神态、动作的细心观察和艺术提炼。换言之,只要舞蹈编导(包括学习舞蹈编导的学生)认知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与其属于同一辈分之长辈亲属的日常生活举止、音容笑貌和神采风度,就足以体会出他们之间相守一世的真情厚爱,也就有可能在这种真情厚爱的感发之下激发新颖的灵感,来创编出像《给我一个吻》这样优秀的国标舞作品了。由此可见,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思想情感的“养分”,升华提炼内涵,激发创意,正是国标舞创编的必要前提和充要条件。
任何舞蹈创编与表演的终极目的,都在于恰切地运用身体动作语汇来表现特定的人类思想情感。然而,东西方舞蹈表现人类思想情感的方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以国际标准舞为代表的西方舞蹈艺术,都惯于依靠外在形体动作去由外向内地表现内心的思想情感,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塑形传神”。而中国的传统舞蹈艺术,则更倾向于采用内在的精神意志去引领外部形体动作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神领形”。虽然这两种表现方式都能够从各自的取径出发,依靠体系化的舞蹈语汇来最终达到“传神”的效果。但西方舞蹈“塑形传神”的表现方法因过于强调外在的力量美而相对忽视了对于内在柔美气质的表现,这与我国观众传统的舞蹈审美心理产生了差距。所以,像国标舞这样来自西方的舞蹈必须借鉴、融合中国传统舞蹈“以神领形”的表现思维和技法,才能更加适应观众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也才有助于创新发展出足以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国标舞动作语汇。有鉴于此,在国标舞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更多地学习、涉猎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姊妹舞种的艺术语汇,总结并吸收其“以意领形”、“形神合一”的舞蹈语汇表现思维和手法,有机地融合到国标舞的动作设计与衔接安排当中,则有望为国标舞作品融入一股清新优雅的东方柔美气韵,创编出闪耀着东方文化神采的国标舞作品。
优秀的国标舞编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从其它学科汲取知识、激发创作灵感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将与国标舞密切相关的音乐、美术(尤其是现代派绘画与雕塑)、文学(尤其是近代拉美文学)、书法等相关的兄弟学科纳入学习的视野。比如,2012年CBDF国标舞全国锦标赛上荣获金奖的作品《画中人》,就表现了一对年轻的爱情伴侣在画里、画外两个境界的交织当中展现缠绵爱情故事的动人场面。试想,如果缺乏对于美术作品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基本的绘画鉴赏能力,舞蹈编导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创编出如此富有创意的国标舞作品的。由此可见,借助对于美术、文学等学科的涉猎与学习,通过比较来认识、把握国标舞的动作衔接、转换流程与此类学科知识、技法之间潜在的相通、相似之处,进而从上述的相关学科当中汲取艺术营养、激发国标舞编导与创作的灵感,才有望创编出洋溢着鲜明创意感、具备独特风格的国标舞新作。当然,对于兄弟学科知识、理念和技法的借鉴也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应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国标舞编导及表演实践经验,将兄弟学科中所蕴含的相关理念和技法加以变化处理,灵动地转化为国标舞的动作语汇,从而为作品增添更多的亮色。
总而言之,要实现创意性的国际标准舞创编,除了要娴熟掌握国标舞本身的动作语汇之外,还要多元取径,凭借更宽广的艺术视野从生活中、姊妹舞种当中以及相关的兄弟学科当中汲取艺术营养、升华提炼思想情感内涵、激发灵感创意,这样才有望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创编出新颖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标舞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