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开发刍议

2019-12-18 03:15朱爱武
关键词:议题学科课程

朱爱武

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公布和实施,“议题”逐渐成为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格外关注的热点话题。顾名思义,所谓“议题”就是对话、协商、讨论的话题或项目,也包括立项的原因和前景、实现的途径与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动决策的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目标而设置的议题。教师要围绕议题展开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公共参与等活动,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以及公共参与的程序和途径,并通过议论和辩论,培养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素养和辩证思维及科学精神,进而凝聚共识,增强政治认同,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本文从议题开发的必要性、议题开发应遵循的原则、议题开发的策略、议题开发应当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的开发进行初步探讨。

一、议题开发的必要性

(一)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

“新课标”对本课程的性质阐述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P1)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界定是“新课标”与原课标的显著区别之一,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以议题的方式提示课程内容,并提出多种活动建议,就成为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的桥梁。[1](P1)由此可见,“议题”既是本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性质的重要体现,又是学科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借鉴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议题建议的同时,适时开发议题资源就成为建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学科课程目标的客观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在知与信、知与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之间是存在一道鸿沟的,需要靠实践活动去填满它。[2]

例如,“新课标”在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中对相关教学内容作出了如下提示(见下表1)。

表1.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课程内容(节选)

以“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议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专家讲座”等活动,印证和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就如何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提出对策等。这些规划和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受真理的力量,坚定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信念,体验并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培育科学求实的精神和参与经济生活的本领。“议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议论的话题,还提供了活动的路径、要求等建议,使“内容要求”的知识性提示得以实现,并搭建起由知到信、由信到践行、由践行到自觉承担责任的桥梁,必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需要积极开发包括教学议题在内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当今社会发展正处在急剧变化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直面新的挑战。

一方面,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既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眼界,又需要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P43)唯有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习途径、学习方式的变化,尊重学生自主辨识、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经历与体验辨析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教师要能够合理确定议题,围绕议题规划和安排实践活动,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在思想观点的交锋中,提高自主辨析能力,明辨是非;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体会自主探究的获得感,实现自我教育。议题要想在教学中发挥价值,就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二、议题开发的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1](P2)同时,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其中,‘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1](P40-41)因此,议题的开发必须重视思想性和教育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的着力点,议题开发也不例外。议题开发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高中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考虑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储备和思维水平,参考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认知、热点关切、学习习惯等,保证学生有能力、有需要、有兴趣地参与到议题讨论及相关活动中去。以天津市的南开中学为例,学生的理解能力强、视野广阔、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思想方法上有时会因追求标新立异而走向片面。或因阅历不足而走向偏激。为了更好地满足我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笔者在“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内容的复习时,曾经以“警察执法动手了,该不该?”作为议题开展教学活动。

[案例1]议题:“警察执法动手了,该不该?”

1.事件回放——“新闻1+1”、“镜头下执法,难不难?”;

2.学生收集相关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发言;

4.撰写公开信:“警察同志,我想对你说”。

该议题的价值在于:第一,回应学生关切,锻炼了学生收集、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理解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提高自主辨识能力;第二,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明确了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政府执法应权责统一,做到有据、有理、有格,并自觉接受监督;第三,进一步明确了公民应当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及公共参与的程序和途径,并提出了管控冲突、化解矛盾的方法,将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工作与监督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凝聚了共识,增强了同学们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三)坚持服务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是活动型课程的重要特征,学科课程是依赖活动实施得以实现的。[3]议题作为活动的重要载体,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形式,议题的重要使命在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议题的开发必须根据课程内容,坚持服务于课程内容的原则,切忌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例如:适逢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满闭幕,许多教师选择以中非文化交流为议题讲述“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师们引导学生收集了许多中非文化交流的素材,但是有的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分析挖掘中非文化是通过什么途径得以互相传播的,因此课堂虽然不乏学生积极参与,但是议题却没有充分地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而南开中学的刘凤立老师则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非文化交流面面观”为议题,引导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文化交流的途径”。(见下图)

(四)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时效性强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对于日新月异变化的形势,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活动建议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议题的开发应该在克服教材的滞后性方面有所作为,要多关注生活,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力求寻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最鲜活的话题,增强时代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参与社会生活。下面是笔者近段时间结合必修1《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所开发的教学议题(见表2)。

这些教学议题因贴近学生生活、契合社会热点而引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热情,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体验,成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坚持联系并彰显地方特色

彰显地方特色是教学议题开发创造性的重要体现。学生所在地、学校所在社区、学校自身等地方经验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却很难进入统编教材。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此类议题,彰显地方特色,让学生的生活环境进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来开发教学议题,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学生建设好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表2.必修1《经济生活》议题开发汇集

例如,在学习“国家财政”一课时,笔者开发设计了教学议题“天津账簿——晒一晒天津市的财政收支”,使学生在了解天津市财政收支状况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天津市的巨大变化,体会到财政的巨大作用。再如,南开中学教师李德志在讲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课时,结合校史开发了“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的美丽生活”的教学议题,突破了“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这些彰显天津地方特色和天津市南开中学特色的教学议题很好地诠释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议题开发的策略

(一)调动多元主体参与议题开发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因此议题的开发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作为议题实施的参与主体,同时也可成为议题开发的主体。例如,笔者在做“思想政治学科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时,曾经对南开中学的学生做过必修课程拓展知识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高中生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关注较多,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热点话题十分有兴趣。[4]可见学生是具备捕捉社会热点、焦点的能力的。例如,近期笔者的学生在课前演讲时使用了一张PPT:“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是件非常非常有自豪感的事情”,就完全可以开发成为讲解“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的教学议题。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更应不断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在教学议题开发和价值导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使议题开发紧紧围绕课程内容,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也可成为议题开发的重要资源。例如某新入职教师在讲述“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以自己的求职经历为背景开发了教学议题“天津市中学招聘面试——你愿意录用我吗?”主要的教学环节有四个:一是“自我陈述”,介绍自己的学业背景、职业理想、专业素养、教育实践经历;二是“请你提问、请你打分”,同学们做考官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职者回答,并为其打分;三是“你为什么为我打call?”;四是“议一议”: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你应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该议题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使中学生在角色的体验中感受到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体悟到劳动者应当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能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还可调动社区、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议题的开发中来。

(二)立足学科教材开发教学议题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工具。它凝聚着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权威性,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经典案例和思考提示与探究路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生成性,为我们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正文和辅助文提供的教学素材和小栏目,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按照活动型课程的要求,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更新、加工、开发,使之成为更适合学生学习、成长需要的教学议题。例如,教材在“国家财政”框题中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思考路径: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地铁吗?修建地铁应该由谁来办?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

笔者对其进行了议题化处理。

[案例2]议题:天津市地铁建设知多少?

你知道天津市地铁线路有多长吗?你知道天津市每公里地铁的建设成本是多少吗?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地铁吗?天津市修建地铁的资金从何而来?财政资金用于修建地铁有什么作用?

另一方面,现行教材在每一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其中设置有“探究活动建议”和“探究路径参考”,也能够为开发教学议题提供参考。如某教师结合《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的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开发了议题“‘煤改气’(煤制气改为天然气)中的喜与忧——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案例3]议题:“煤改气”中的喜与忧——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煤改气”体现了政府工作中的哪些职能?以天津市为例,“煤改气”的现状如何?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中,政府工作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政府公信力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煤改气”各环节中,政府应如何开展工作,才能更好保障百姓的权益?

这种基于教材开发的教学议题,很好地实现了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结构化的学科内容与序列化的活动设计的相互照应,做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价值导向的引领性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教学议题开发与学生生活、地方特色的融合。

(三)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开发教学议题

首先是在学科课程内部各必修、选修模块的交叉融合中开发教学议题。一方面,本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另一方面,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具有复杂性,需要综合性观点和综合能力;此外,“新课标”强调要“进行综合性教学,既要着眼于同一课程模块的内容,综合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又要着眼于同一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综合不同课程模块的内容。”[1](P45)这都表明应当重视在政治学科课程内部各模块的交叉融合中开发教学议题。

[案例4]议题:“中美贸易战”,谁是赢家?

美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开战?“中美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中美贸易战”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有什么影响?“中美贸易战”中美国是真正的赢家吗?面对“中美贸易战”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该议题包含了丰富的学科知识,涵盖了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世贸组织的作用和规则、企业的经营、就业等经济生活内容,还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力量、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政治生活内容,也包括了联系、发展、矛盾等哲学内容。所有上述视角的阐释和辨析,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贯通多学科知识,培养国际视野,在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同时,还可提升其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其次是在跨学科地交叉融合中开发教学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当前高中阶段文理也不再分科,这些都为跨学科在交叉融合中开发教学议题提供了可能。[5]

例如,针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内容,可结合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开发教学议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见表3)。

在跨学科交叉融合中开发教学议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四)在社会热点和价值冲突中开发教学议题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要直面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1](P2)

教师可借鉴“新课标”的建议,按照“立足中国”、“把握当代”、“关怀人类”的思路开发教学议题。首先是从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及制定过程、法定程序中开发教学议题。例如结合国务院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和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的相关内容,笔者开发了教学议题“为什么说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强化了学生对“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是从民生领域中开发教学议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反腐倡廉、分配公平、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旧城改造、医疗改革等话题都是公众关注的、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不仅如此,它们往往还是公众认知存在争议与冲突的话题。[6]从中开发教学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讨论、辩论,“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43)此外,还可从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中,选取热点事件开发教学议题,也可从各类人物评选的典型案例中开发教学议题,为教学注入当代精神和“时代符号”。

表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四、教学议题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具有可议性

本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议题的开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议题还需具有“议”的价值,也就是说,议题开发应当坚持导向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开发教学议题首先要坚持与基本观点统一的标准;其次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及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参与,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和想象空间;再次要采取“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相结合的验证思路,“采用多种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利用不同素材,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1](P42),锻炼独到的眼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体现可控性

“新课标”要求“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1](P2-3)开放性的议题和探究式合作学习,不可避免地加大了教师对课堂掌控的难度,因此,在议题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活动设计可控、议题生成内容可控、思想价值引领可控、讨论过程中学生情绪可控”等问题,方可实现预期目的。

(三)注重生成性

“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可见议题既要关注过程,又不能忽略结论;既承载学科的基本观点和技能,又担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重任。因此,教学议题的开发应该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能够搭建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使学生经历情感与思想的冲突、经验的生成和流动、知识的创造和人生领悟的过程,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契合[7],并且能够产生拓展视野与陶冶情操的共振,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程的议题开发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活动课程的重要载体,教师唯有精心设计,精准实践,才能真正让议题体现出应有的重要价值。

(鸣谢:天津市南开中学王志辉、崔勇锐、陈玉、刘凤立、冯元、李德志、龚继萌、张小虎、徐广玉等老师为本文提供了灵感和教学案例;张慧和郭晶莹老师为本文提供跨学科的专业帮助。)

猜你喜欢
议题学科课程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