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晶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都格镇都格小学,贵州 六盘水 553037)
所谓教师语言艺术,是教师通过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根据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程度,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精湛的语言,创设教学情景,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相结合,使学生愉悦、高效率地进行学习的一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是教师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完美结合,它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听说读写是主要的教学表现方式,而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摄入知识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语言的精确与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语言给予足够的重视,掌握语言艺术的基本内涵,打造师生互动、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语调要正确无误,教师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拼音音节的掌握,所谓言传身教,老师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启蒙者。若教师的发音准确,学生也会学好拼音,读准字音,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也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认识到了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面对不同的学生,孔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便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教学语言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的情感美。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融入情感的语言,不但可以对学生的激励和劝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给予学生心灵的享受,精神的慰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力求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及方法都应是准确无误的。教师的一个词、一句话,都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小学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启蒙时期,同时也是塑造心灵的关键期,健康的心灵是幸福的源泉,而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显得尤为重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语言,既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谓是是事半功倍。老师的任务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呵护好每一个学生那颗稚嫩的心灵。
心理学研究证明: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表现爱的有效方式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温暖孩子的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总是很生硬,面无表情,那么孩子心里会认为老师对自己不是很喜欢,更为严重的会有自暴自弃的行为和想法,试想如果有一位老师总喜欢说“不许”“不能”“不让”,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这个老师,于是老师越不让干什么,他们就越要干什么,全班同学都和老师对着干,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冷漠。假若老师永远那么温柔可亲,经常使用激励启发式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对话,成为精神上的好朋友,学生便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生活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帮学生解决困难,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同学生互动协作,双方构建团结、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便是语文交流艺术的魅力之处。
导入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所说的跟本课内容有关的一段话,这段话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入语方式极其单调,形式呆板,一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一种固有的导入方式。长时间以来每当教师走上讲台那一刻,学生就知道这节课老师要讲什么、怎么讲,后面的内容已经未卜先知,学生当然没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例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时,正确的导入方式应该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什么样的感触?那么又有谁去过圆明园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可是教师在小学课堂中却发现老师的导入方式是这样的:检查预习、认读字词或者分析课题直接导入。日复一日这样的重复,学生当然会觉得索然无味了。
讲课是教师所有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一节精彩的课,学生受益匪浅,一节平淡的课,学生毫无触动,而教师的语言、语音、语调对于讲好一节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老师的讲授语笼统模糊,没有讲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只是讲个大概,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面对老师如此“简洁明了”的讲授,学生如在云雾之中,不知所云,丧失了发掘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必然会影响学习成绩;还有的教师讲课语言生硬,对于重点部分和普通知识点在语音语调上没有任何变化,不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寡淡无味的大白话讲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具有趣味性。学生对于知识重复与否的判别度并未达到成人水准,如果教师不用自己独特的语音语调加以判别和区分,一副讲解员的口气,就不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更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自然而然教学质量也会降低。
总而言之,语言艺术实际上是对一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的美容,而小学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学科启蒙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种种问题,为了能更好地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变成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我们将在以后做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