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家文
(安徽省芜湖县陶辛小学,安徽 芜湖 241100)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把一生致力于改革旧教育,创建新教育,其精深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爱满天下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将鼓舞着人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奋斗不已。在今天看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仍时时穿过岁月扣响我们的心灵,仍是中国教育的瑰宝,在教育改革的发展史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的 “教人求真”的德育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的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以及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终身教育等理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新人呢?即培养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一代新人。
陶行知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教师的职责,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生的追求,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人的重要素质,他还强调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因此,在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念中,贯穿始终的是“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语文教师应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落花生的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落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准备。
小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无疑是偏低的,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她们总觉得茫然、无助,无法明辨是非。于是,培养审美能力被摆在重要位置上,而无疑语文教育便是前沿阵地。许多的文章都有美丑的对立,正义与邪恶的抗争。在语文教育中,学生逐渐在审美中塑造了自我的健康人格,懂得如何去面对、分辨、接受现实中的美丑、善恶,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白居易的《草》诗意优美清新,描绘生动。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诗人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秋枯春荣。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这种枯荣现象的解释。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此,那么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误解:草只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循环,今年的草和去年的草只是同一事物。为什么野草“春风吹又生”呢?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当中,从而可以较好地用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去审美,把草的无限生命力和有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新事物融为一体,由此联系到人应该有一种顽强自信的精神。这样的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必然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带来一种美的愉悦,感染到蕴于诗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
总之,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人文性工具学科,我们教师应自觉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健康人格,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