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青
(江西省共青城市共青小学,江西 九江 332020)
小学教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身体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远大的意义和作用,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以兴趣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进行培养与疏导,提高小学生的体育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把兴趣当成学生体育教育的首要措施,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开展体育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一,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学生才能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此外,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团体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竞技精神和竞技能力。其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正确观念。总体而言,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只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推动体育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创新的良药[1]。
小学阶段正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对所有的一切都还认识不足,特别是低一些的年级,学生不知道自己对体育是不是有兴趣,对体育教学还处于肤浅且不稳定的认识状态。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适时的采用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加深认识和了解,教师在语言引导时,更应以体育方面优秀的人物故事为例子,激励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生是十分喜欢体育运动的,也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鼓励方法,帮助小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在小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榜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以其为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虽然对世界的认识还很少,但是他们心里都能分清善与恶,眼里面也有自己的英雄和自己欣赏的人物,有这些榜样的存在和影响,小学生会对其榜样进行模仿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意识,更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因此,教师要明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年龄段,教师多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于体育明星和体育竞赛的故事,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体育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树立美好的形象,也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例如,在学习“球类运动”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亲自为学生展示高超的篮球技能,教师用篮球技术,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感到折服,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3]。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激励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研究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以的积极性。例如,在“田径”训练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动作要领和体育技能,让学生在的获取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训练,以便学生能够记忆和理解,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4]。
要想达到培养与疏导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改变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形成新型的、合作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受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影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心理相融,并提高教学效率。一般情况下,教学水平高,并且性格和蔼的教师更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努力学习该老师的课程,更快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的学习。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跑跳”训练时,关注一些身材较胖的学生,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喜欢教师的同时,喜欢上体育这一门课程,这样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5]。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时期。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注重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重点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疏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增强自身的体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