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行林
(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校,重庆 云阳 404500)
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健全人格教育,要增强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才能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精神世界,铸就青少年的灵魂,筑起素质教育的万里长城。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围绕这一原则,摸清其现在的心理状况: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这一原则距离如何?产生这一距离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这一距离?采取什么形式才能够使他们乐于接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在整理这些调查研究的资料时,要找出关键性的问题,制定出生动活泼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口。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契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这一契机就是现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如果把这个热点问题首先提出来,就能吸引学生,学生就会认真听我们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看法。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几个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都和德育的核心内容一脉相承。如80年代初的“人生价值问题――贡献?――索取?”90年代初的“金钱观”问题,现在较流行的“择业观”问题。特别是“金钱观”和“择业观”问题,应该说现在的学生很关心。各种传媒对金钱的不同角度的报道,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是模糊。很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能否正确树立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应该因势利导,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德育的内涵,对学生晓之以理、论之以据,从而把德育的内容从这一热点问题上扩而广之。再如现在学生关心的“就(择)业观”,现在大多数学生比较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总结起来不外乎:“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岗位吗?”“现在好多大学生就业都很困难,我行吗?”“现在社会上最需要什么样的人?”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如果我们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要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者说毕业后要想有个工作,你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有完善人格的人,脱离了这个前提,一切都很困难。这里,可以列举一些很普通(身边)的事例佐证之。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对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我校围绕“德育为首,技能为主”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不同环境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关系到学生素质的评定,指导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过去我们只是单纯的以学生期末考试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办法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技能学习的好坏,不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我们采用新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即把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20分,二是技能考核40分,三是期末理论考试40分。这种评价办法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分值,增加了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同时对进入学校的每位学生建立“思想道德档案”,根据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的考核成绩,给予毕业时评定,引导学生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应注重健全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塑造学生形象的教育。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是学生人格形象的外在表现,文明的举止要求学生规范个人行为,完善自我意识。一个学生即使比较充分地接受了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具有完美的个性。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只会在较高层次上作出价值取向,而缺乏适应日常社会生活问题能力。抛弃了低层次的做人本领,高层次的价值取向终究会落空,很难为社会作出贡献。
总之,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爱家乡、爱父母以及诚信守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与人格方面的情感,我们可通过身边的小事或杰出人物,甚至通过自身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点点滴滴,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