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能辉
【摘要】阐述高职学生作为青年学生的主体深入学习中华古代优秀经典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代高职生人格表现特征以及中华经典对于完善高职生人格的重要意义,并就高职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华经典;高职生;人格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孕育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高职学生作为青年学生的主体,急需努力、深入学习《大学》、《论语》、《中庸》、《老子》等中华古代经典,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从而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是指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主要是指经史子集,包括四书五经,如《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以及《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诗经》、《楚辞》等。
(二)人格
“人格”一词起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字意为“剧中角色”。具有戴着“面具”进行表演的涵义。伦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善的化身”、“人格是合理的道德良知”,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学把人格定义为人的心理特征,侧重个体差异,重视个体稳定的内在特征研究。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伦理学是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来研究人格的,把人格看做为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哲学的人格侧重于对人本质的描述,把人格的根本属性定义为人的理性与自我意识。社会学家从人在社会中角色和地位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的问题,将人格定义为社会的有效性。
本文从思想教育的视角上,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一个人的特质(如智慧、气质、情操等)与品格(如社会行为、心理品性、道德品行等)的总和”。
三、当代高职生人格表现特点
当代高职生主要由00后学生构成,大学阶段的他们正处在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过渡时期,因此他们有着自己特有的人格特点。大部分高职生表现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有部分学生因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人格发展呈现出一些不良倾向,如果不及时引导和纠正,将给学生个人及社会造成恶性的影响。现将这些不良倾向和特点总结如下:过于现实主义,缺乏高远目标;重利轻义,缺乏诚信;强烈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希望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四、中华经典对于高职生完善人格的意义
经典是智慧之结晶,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所记载为常理常道,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给全人类以无限启迪。
《大学》是一部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可以作为人人立身处世、进德修业的指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即提出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此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紧接着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这八条目是达到人生目标的具体步骤。其中格物和致知属于知识修养范围,诚意和正心属于道德修养范围,知识和道德兼修并进,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从而完善个人人格。
高职学生要德技双修,既要学习各项职业技能,又要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即完成“修己”的功夫,而后方可承担“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任。面对部分高职生目光短浅、缺乏高远目标,过于追求物质名利的错误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论语》等中华经典无疑是一盏明灯,为高职生指出了人生的方向,提供了行动的指南。
五、中华经典的学习方式与途径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中华经典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高职院校可组织相关教师团队,开发“中华经典诵读”特色课程,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耳濡目染古代先贤们的情怀与智慧,洗涤已被污染的灵魂,让心中充满正念,为人生树立新的灯塔。《中华经典诵读》特色课程因为考虑高职学生特点和课时紧张等原因,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可将“三大工程”融于教学当中。三大工程分别为结界工程、华藏工程和智慧论坛。结界工程即要求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自我结界,每天定时(固定时间)、定点(固定地点)、定量(固定朗读任务量)完成某一经典的朗读,以53天為一个周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着学生结界工程的展开,其经典内容越读越懂,不仅可以陶冶心性气质,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自在其中。华藏工程指3~5个学生组成一组,就某部经典的学习内容进行交流,每人发言不超过5分钟,按顺时针方向轮流发言,在某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保持“聆听、欣赏、接纳”的态度,组长做好内容的记录。华藏工程中就经典学习展开的交流使同学们体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聆听和关爱他人。智慧论坛即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进行“中华经典和智慧”讲座,与同学们展开互动交流,让经典的光辉润泽每一位师生。
参考文献:
[1]谈炳和,樊富珉.试论人格及人格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67.
[2]赵静.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确立[J].淮北职业技术学报,2019,18(4):14-16.
[3]王风圳.现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谢忠义.高职大学生人格教育引导策略[J].学周刊,2019(10):19.
[5]陈晓芬,徐儒宗.《论语 大学 中庸》[M].中华书局,2019.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XJK19CZYB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