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张耀华在《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年第1期中撰文,基于对东中部地区18所高职院校和35家用人单位的实证调查,考察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个体认知与校企支持的双重制约。
作者首先综述了当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学者往往对校企支持和个体认知的影响力持有不同的观点,但目前尚无深入的实证研究证明个体认知、校企支持对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的综合影响。基于研究现状,作者试图探究这两个因素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机制。
接着作者介绍了研究过程,针对研究问题提出了三条假设:1.个体认知对高职生就业能力具有显著影响;2.校企支持与个体认知将共同影响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增强;3.同等的校企支持条件下,个体认知准确的群体更容易提升就业能力。为了解高职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实然状态,采用了英国学者曼兹·约克和彼得·奈特依据USEM结构模型编制的就业能力测量问卷,在此基础上做了局部修改,形成了“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自评调查问卷”。为了解高职生对就业能力的应然认知,将就业能力细分成10项技能26项指标以便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分别让他们判断各项技能的重要性。研究共收回学生问卷11321份,用人单位问卷213份。
通过对调查結果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校企支持、个体认知共同影响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其中假设一得到了全面证实,假设二得到了部分证实,假设三没有得到支持。2.个体认知的独特效应。当控制了校企支持的影响后,个体认知较准确的理工科高职生就业能力仍显著高于人文社科高职生,这说明在高职生就业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校企支持的强大影响外,个体认知可能是阻碍高职生就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3.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制度缺位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制约。作者进而提出我们除了要关注校企支持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显性不利影响之外,更要关注个体认知与就业能力的隐蔽对应,以寻求适切的对策全面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