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清
(甘肃省酒泉市玉门油田小学,甘肃 酒泉 735200)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具有它一定的独特性,一方面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希望根据学科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个性特色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问题解答的方式,实现授之以渔。总体来讲,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相对辩证的过程,教师要将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教学相长。在丰富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逐渐实现学习自主发展与进步。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中就谈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基于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过程。考虑到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与独创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将这些特性表现出来,以便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空间,即为学生创设相对自由思考的空间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具体来讲,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你想怎么办?你要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办?”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思维积极性,引导激发他们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内容,全面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激发要以丰富基础知识为主,然后通过情境创设引导他们完全投入到数学学习环境氛围中,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帮助他们成长进步[1]。
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策略创设其实就是情境创设的过程,通过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旨在培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认知自我,以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进步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两大创设”展开情境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朝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真实、有效的展开教学设计,保证所创设情境中就涵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与问题情境、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分析、理解并处理问题。
具体到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应用,这里还要简单提两点:首先,要保证情境创设的适时性,比如说教师就可结合农历新年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年月日》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展示年历表,并指引他们找出一年中28 天、29 天、30 天和31 天的月份,再师生共同思考新历年应该是几月?农历腊月三十是几月几日等等。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看日历、如何分辨阳历和农历,为什么会有农历?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关系?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认真学习态度,看他们是否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并在数学学习中学以致用,体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再一点,要确保问题情境创设具有一定针对性。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就专门创设了一个特别的情境,希望通过一个课堂上小插曲为学生引出本课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网络上下载课件过程中,就会发现进度条上的百分数正在不断增长,学生们就看到了这一进度条中不断变化的百分数,在观察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发挥,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变化多端,进而有兴趣学习相关知识内容。
质疑是优化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最好策略,有了质疑学生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和收获,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学贵存疑”的道理,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话互动过程中都能主动产生疑问,通过师生、生生讨论形成对话互动,进而与教师共同引出新的学习观点与新的阐释内容,在质疑思维的不断碰撞过程中丰富自身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真正的话题,与学生共同思考、解决话题,并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在思考中再质疑、再提问、循序往复完成学习过程。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中,教师教学生如何运用数的分成解决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在教学完毕后会问学生“谁还有别的办法吗?”有学生就会提出“在做退位减法15-7=8 时,为什么将15 分成10 和5,用10-7=3,用5+3=8,而不用减数的7+3=10,再把被减数15+3=18,最后用18-10=8 呢?”首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这一段推理过程,赞扬学生不但提出了意见,同时也表述清楚了整个习题操作的流程思路与具体方法。这其实就是通过问题情境设疑引导学生存疑,并鼓励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达出来,进而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进步,最终开拓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主动探索,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2]。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对学生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多向性的培养,教师要善用这一点,通过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挖掘问题、质疑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如此的学习情境中不断丰富、完善自我,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