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芬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铜钹山小学,江西 上饶 334600)
小学数学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提供服务,与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生活是数学探究的一个大课堂,借助数学进行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发生着改变,能力优先成为一种常态,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脱离过去填鸭式的教学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问题思考思维,激发学生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借助生活的实际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空洞,数学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主动去感悟生活,根据教材及大纲内容的要求,寻找最恰当案例,应用到课堂当中。学会教学是一种能力,善于发现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既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当中,一石二鸟,何乐不为?例如,在“克与千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整合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为学生出示超市导购图,认识电子秤,初步了解生活中应用的质量单位;出示一枚五角钱硬币,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理解1 克的重量;出示两瓶矿泉水,实际测量得出1千克的重量。通过对这些生活素材的引入与运用,教师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数量单位理解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调动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新知学习中来。
数学学科产生于生活实践,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需要积极地把生活融入进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堂的重点放置在生活实例的解决分析中,引导学生一起在数学课堂中解决生活实际难题。特别是要对于生活里存在的数学元素进行积极的观察,尽可能的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进到数学课堂里,能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去了解生活实际,更是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环境成为互动主体,获取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乐趣,主动地走进数学课堂。
对于小学数学阶段教学工作来说,趣味活动的开展是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水平的一个利器,迎合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能够在数学活动中轻松获得数学知识,更是能够拉近学生以及教师相互间的亲密关系,让数学教学能够真正的与生活贴近,更为自然的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周长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校建立花坛防护栏组织学生开展如下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每个花坛要用多长的防护栏”“护栏的长度就是指花坛的什么”“用什么办法来测量花坛的周长”等进行探究,并在测量结果与相关计算中加深对周长知识的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而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也是学科存在的根本。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思想误区,让数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就会使得知识成为无根之木、无本之源。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在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更加直观地呈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例如,在开放性的数学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出了装修房子的任务,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数学知识对卧室进行装修。在规划装修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踊跃,如粉刷墙壁需要用什么材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每平方米需要多少涂料,根据涂料的单价计算出粉刷墙壁的总价,等等。在这些看似琐碎,但是十分具体的生活问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知识,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中融入生活化的思维元素,针对过去的教学理念进行全新的优化改变。教师要注重课堂角色的双重性落实,不仅仅要给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做好小学生在生活上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积累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明白的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知识,更是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生活化发展。
小学阶段,爱玩依旧是此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想提高学生数学学科成绩与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将生活化教学同数学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教师积极引导,创设趣味性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练习,让学生自己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数学思想感悟,让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