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2019-12-17 18:41
黄河之声 2019年6期
关键词:音乐学人类学流行音乐

张 玥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是一种世界趋势,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城市音乐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路走过,成为音乐人类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本文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梳理总结,暂可得知城市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关于我国城市音乐文化的研究:

一、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近年来在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涌现为数不少的成果,他们借鉴国内外的理论资料,同时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性思考。例如:洛秦的文章《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家门口”的跨文化音乐田野工作的意义——广州“巧克力城”非洲人音乐生活的田野考察导言》、《城市音乐研究的语境内容与视角及中国经验的方法论思考》、《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中可以看出,作者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逐步完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论。明确城市田野的工作目标后,洛秦作了五方面的论述:城市音乐文化的特征;音乐人类学“田野”概念的变迁;城市音乐田野的对象、类型与范畴;城市音乐“田野工作”的方法论,以及“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意义。后续的几篇文章从实践中印证第一篇文章的方法论,并于最后总结在《城市音乐研究的语境内容与视角及中国经验的方法论思考》中,这篇文章更加明确了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目标,而且作者认为反思自我、建立中国经验是最重要的。

此类论文还有《城市音乐人类学的形态模式及其研究路向》、《走向音乐人类学的批评——城市音乐人类学价值取向、范式及其理论意义研究》,这两篇都是熊晓辉的文章,《城市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历程与当下启示》作者于钟;柳青的文章《城市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价值》和《城市音乐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必然性》;陈波的《我国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综述》、管建华的《后现代经济学视野下城市的音乐生产》、薛艺兵的《中国城市音乐的文化特征及研究视角》等。

二、城市社区音乐文化调查

此类论文运用城市音乐人类学方法论对具体区域进行深度调查研究,例如:李玥《保定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调查与研究》、以及王颖《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音乐活动的调查与研究》。李玥的《保定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调查与研究》,全文分为四大部分:保定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现状、保定市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背景分析、对保定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分析、对保定市社区音乐文化的思考。作者对当地音乐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由现象深入到本质,反思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站在较高的全球视角去理解城市文化现象,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倡导政府与人民群众良好互动,促成良性循环发展。

此类文章还有赵仲明的《深圳城市音乐考察报告》、金相莉的《绥化城市音乐文化发展探索》、胡远慧的《广州城市音乐文化研究》等。

三、城市音乐产业化研究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网络中,音乐文化随着人口和技术的流动也在流动,这必然带动经济的流动,因此,经济在任何时代都与音乐互伴左右,人们往往忽略经济因素对于音乐表演和传播的影响,仅仅以审美的角度去探讨音乐艺术,但音乐研究者不能因此就忽视音乐产业化、音乐商业化等现象带来的文化含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如下:

冯拓菲《浅析城市音乐节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例》中,作者观察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历经多年,对哈尔滨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参考“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促进我国城市文化发展提出可行的路径。作者认为音乐节一定要办出地方特色来,以城市的过去和未来为依托,以城市的文化背景为特色,为城市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打开空间。

薛冬艳的《从网络传播到现场表演中国当代古风音乐观察与思考》一文多关注新音乐风格,它以古典文化意象作为音乐写作的核心,强化了中国传统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并以电子音乐软件作为音乐制造的主要技术手段,从“文化表演”的视角出发,运用民族志的记录手段与记录方法,对中国当下的原创古风乐队进行比较详细的记录,如:生存、团体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并以此为参考和借鉴,指引古风音乐团体发展的方向。

此类文章还有:焦珂的《经济视域下城市音乐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宋迪的《经济视域下的城市音乐产业化思考》、胡腊妹的《城市音乐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以北京平谷区中国乐谷为例》等。

四、城市公共空间与声音景观的研究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入了自身快速发展时期。有关城市音乐景观的研究如下:

汤亚丁《城市音乐景观》一书中,音乐生活景观描述作为表象的城市音乐文化在结构、功能、形式、群体等诸多方面的多元化,“经济景观是音乐生活景观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销售消费,即音乐工业、音乐销售以及演出市场诸环节,技术景观和传媒景观涉及大众媒体,是音乐创造和传播的手段,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景观,论述传统文化、思想、社会制度的作用、民族认同、社会控制和文化政策,人口景观涉及音乐创造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性别。”笔者认为在这些景观的关系中,经济与技术景观是基础,意识形态景观是深层的主宰因素。

此类文章还有李宇婷的《城市公共音乐空间建设研究》、黄妙秋的《城市音乐景观》、姜昕的《城市的多元音乐景观评城市音乐景观》等。

五、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变迁

“传统在现代”是“城市音乐人类学”论域的重要视角之一。该领域的研究如下:

《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作者吴艳,是研究传统民俗音乐在当代上海是如何发生变迁的。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音乐的并不是因为一个或一种因素下进行变迁的,而是多重因素、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在研究这种变迁现象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方面考量,如政治、经济、宗教、环境等等因素,同时也要具体分析每种因素的影响力。

此类文章还有徐子晶《从筝乐功能的变迁看古筝在上海的发展》、张延莉的《城市音乐中的城中村现象以评弹在上海的生存现状为个案》等。

六、流行音乐文化的研究

施依秀《现代城市与流行音乐文化》中,本文通过分析在后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后现代音乐迅猛发展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社会集体心理原因,挖掘出现代城市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血肉联系。

《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是王思琦的博士学位论文,这篇文章择取中国现当代流行音乐发展史中主要历史事件作为串联文章德线索,针对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流行音乐的文化职责和文化影响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于流行音乐文化的研究还有杨艳丽的文章《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等。

七、其他方面的城市音乐研究

城市宗教音乐研究:《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音乐在上海》中,作者冯锦涛跟随基督教传入上海的历史过程,逐步分析和探索160多年来基督教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历史;

城市音乐教育研究:《当前城市音乐文化环境中的音乐教育思考》,作者蒋琦,本文提出城市新型音乐文化环境下的音乐教育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感受和要求。分析了新型音乐文化环境及其在当前城市中对人们音乐文化意识产生的影响。

中国学者的国外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如:洛秦《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以中国民族音乐学者的视角探索西方城市音乐文化的研究。

城市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目前的相关文论有:李莘《城市化进程中的纳西族音乐文化》,有关城市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多。

八、结语

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了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以城市音乐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不断增多。本文通过对期刊论文的分类梳理,对近些年的研究进行归类总结,从中可知我国城市音乐人类学发展脉络,以便更直观的了解城市音乐人类学的发展情况。随着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循序渐进,相信在这一学科,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不同研究方面和不同研究层次上都会有更有深度。

猜你喜欢
音乐学人类学流行音乐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音乐学人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