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雅萱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歌舞引》创作于1927年,于1928年在《音乐杂志》上发表,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第一首琵琶独奏作品。1925年,刘天华先生与妻子到协和礼堂观看意大利歌舞团的表演,触发灵感,挥笔写下此曲。
在第一段中,乐曲的开始出现了锣鼓音乐的律动,能够表现出舞蹈表演的起势动作。由缓起进入舒板再到快板,音乐的演奏速度逐渐加快,最后在音域的逐渐降低,力度上也要渐弱,使音乐顺畅的由慢板进入急板。
第四段是抒情缓慢如歌声的极慢板,在演奏技法上,这一段落节奏变化自由,音乐的情绪起伏变化明显,这需要较高的轮指技术,轮指的弹奏使音乐变得活跃起来,但左手的吟、揉要恰到好处。
第五段的演奏速度变化幅度大,段落通过快速遮分、打音和勾抹技法,从音响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歌舞热闹非凡的场面,但是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左右手配合和音色的清晰度。
尾声完全是由泛音构成,十六分音符的泛音要滚奏清晰连贯,营造出一种奔腾跳跃的景象。
在《歌舞引》中,作者将中国音乐变奏手法与西方曲式中再现的手法相结合,带有中西方歌舞音乐的优势,使得整首乐曲变得鲜明、快活起来。名如其曲,为歌为舞所作,连贯而又丰富的节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甚至随着韵律翩翩起舞。刘天华先生的作品标题通常与曲风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和标识性,乐曲《歌舞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标题性风格。
这首乐曲是作者在1927年12月18日所创作的,与《歌舞引》同一年创作,但时间上晚于《歌舞引》。当时正处于“国乐改进社”的兴办时期,作者心中充满感慨,创作了这首琵琶作品。
引子开头以扫弦开始,要缓慢而厚重,不能过于激烈,弹奏后面的三十二分音符时,在快速过弦的同时要注重音色是否弹实,还要弹得自然流畅。
第一段多采用了了古琴的演奏方法绰、注等,演奏时,左手的按弦力度不可过轻,否则影响音色的流畅性。
第二段作者大量使用挑轮、勾轮、分和弹、双弹和弹组合而成的指法,力度上具有明显变化,笔者认为在演奏过程中,手臂不宜紧张,靠指尖发力。作者创新性的使用双弹接三指轮的演奏技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很锻炼演奏者轮指的独立性。
尾声由泛音演奏完成,让人展开无限的遐想。
《改进操》是中西合璧较为典型的一部音乐作品,在继承并保留了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外,还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最有特点的是乐曲借鉴了戏曲中锣鼓经的素材,作者引用锣鼓点是为了给刚创办的“国乐改进社”击鼓呐喊、摇旗助威,具有进行曲风格,它节奏欢快、铿锵有力,表现了刘先生的一腔热血与激情。
《虚籁》这首琵琶曲是刘先生在1929年创作的,也是最后一首琵琶作品。1929年,作者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很是担忧,在一个夜深人静、万籁俱静的夜晚,作者思绪万千,创作此曲。
这首乐曲在演奏者演奏的过程中对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严格要求的,尤其是对于左手的技巧,如绰、注、带起、打音,对于每一个音要求清晰、连贯。
引子的第一小节为三个单弹的空弦音,谱子上标明极慢板,在这要注意气息不能断,沉稳且舒缓,在第9小节结尾的三个音,带音要依次渐弱,保持悠远飘渺的意境。
在进板时,出现了四指轮,在演奏中要求轮指均匀,音色要明亮带有颗粒性,像潺潺的流水声一般清澈透亮,在注意音色的同时,情绪上也要有所变化,连续密集的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相结合,使音乐更加有律动,向前推进。
乐曲进入中板,逐渐来到高潮部分,在第27小节中,应注意连续的半轮接挑的组合,大指挑完放松,四个手指再依次有力的弹出去。
尾声在快速弹接挑半轮的过程中,应注意左右手的配合,要恰到好处,不宜过于慌张。
整首乐曲有琵琶文曲的特点,从曲名来看,“虚”即无,“籁”即声音。作者生活在北方期间,受北方传统地方曲艺情感的熏陶。这些乐曲中的音韵和音色,对作者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影响。作者借鉴了古琴的演奏技法“绰”、“注”,大量的运用了“吟”“打”“带”“泛音”等中国传统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加入了北京地方时代流行的乐器:大鼓、三弦,多元化的融合了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得琵琶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化了音乐整体气势,浓郁的京韵风味使得乐曲素材更加的形象化、生动化、独具一格。
通过对上述三首琵琶作品的粗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天华先生对音乐事业的赤诚与热爱,他的作品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作,也不是专为音乐会表演而写,而是有所感、有所思而作,是真实人生的音乐记录。如今,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育下,我们既要学习刘天华先生善于继承、借鉴、和创新的思想精神,还要在我们今后的演奏和创作中能够学以致用,为继承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