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时代背景下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思考

2019-12-16 08:18毛建勋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0期
关键词:健身思考高校

毛建勋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学校、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素质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更加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终身体育习惯养成,这也是体育保健课程开设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然而当前学校在体育保健课程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本文通过对学校开展体育保健课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意见。

关键词:健身  高校  体育保健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c)-0152-0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尤其要关注伤残体弱等弱势学生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公平参与体育课程的机会,在此背景下体育保健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法》中就明确提出要为学生提供公平学习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体育课程,然而当前虽然各大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却无法达到预期学习效果,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及时转变思维、拓展方式,打造更加优质的体育保健课程,为学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1  开设体育保健课程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改革中体育教育占据重要位置,要求各大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基础,针对于高校中伤残体弱的弱势学生群体应该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而不是剥夺他们渴望体育活动的权利,这也是提高学生健康指数的关键环节,对此,开设体育保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1.1 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大众愈发关注自身健康,从而助推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此大背景下,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为学生弱势群体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途径,因为身体不能负担正常体育教学内容,通过保健课程可以提供太极、健美操等针对性课程,让伤残体弱学生也能养成强健体魄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高校开设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可以为社会提供相应人才,顺应“全民健身”的热潮,不断拓展运动保健、体育营养等方面的保健内容,为学生奠定体育理论基础,为今后步入社会创造更多可能性。

1.2 有利于体育兴趣的培养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挖掘他们的自身潜力,开设保健课程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起到互补作用,为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更多机会。与单纯参加体育训练不同,体育保健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体育健康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医院等,同时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将传统保健项目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来,与社团活动、比赛活动等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兴趣的养成。

2  体育保健课程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热潮不断兴起,在此背景下体育保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开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2.1 思想认识上有待于提高

高校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也为更多体弱伤残弱势学生群体提供了学习机会,传统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对此,高校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体育保健课程,虽然高校纷纷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却在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认识,导致课程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2 教学模式上有待于创新

体育保健课程面对受众是高校中体弱伤残的学生群体,对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以其接受程度为依托,然而部分高校为了简化教学内容,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多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太极拳、太极剑等,没有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保健课程不仅要为弱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机会,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借助外部器材为学生提供康复训练的条件,然而部分高校缺乏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无法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2.3 配套力量上有待于完善

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然而缺乏专业师资队伍与配套设施,导致无法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甚至存在由其他后勤老师担任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背景,自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保健课程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器材,尤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更需要专业器材支持,否则将影响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完善体育保健课程途径

3.1 转变思维,提高认识

体育保健课程不仅关系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是关注弱势学生群体的重要途径,对此,高校应该及时转变思维,充分认识到体育保健课程的重要性,不但加大资金投入、充实人才队伍,为保健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此外,要提高对体育保健课程的认识程度,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教学目的,不断拓展教学模式与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夯实基础。

3.2 明确目标,创新手段

在体育素质教育改革中,对体育保健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明确目标,即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运动心理的教学目的。在基本大纲的范围内,各大高校应该创新教学手段,根据本校实际以及学生需求制定系统化的教学方案,融入视频影像、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实现保健课程的专业化、系统化。此外,高校保健课程不能仅限于传统集体授课,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相结合,不断汲取优秀教学经验,将运动保健、心理健康等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3.3 改进教学,丰富内容

传统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对此,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变传统填鸭式的集体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针对于男学生可以开展太极拳等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项目,针对于女学生可以开展瑜伽等有益于健体的体育项目,不同的项目针对不同诉求的群体,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富有积极性,还能强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组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过开设教师论坛、交流学习等形式,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以报告会、讲座等方式将优秀教学经验予以宣传,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此外,定期在学生中开展教学效果调研与评估活动,以学生反馈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化,不断提高和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教学水平。

4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体育保健课程开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雖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却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对此,应该及时转变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针对不同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来,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而实现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45-46.

[2] 刘永峰.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2(4):57-58.

[3] 彭敏.试谈体育教学与弱势群体[J].南京体院学报,2009,2(3):65-66.

猜你喜欢
健身思考高校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以游戏为主打造趣味体育课堂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