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

2019-12-16 01:39沈艳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协商民主

沈艳

[摘 要]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政党制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关系到中国人是否能够坚定“四个自信”的问题。参政党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标识性概念,突破了西方对于政党的标签,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立论基础,其独特内涵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特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模式,协商民主是这一制度特有的民主实现形式,打破了西方对于民主政治的话语权。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党制度;制度自信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9)03—036—06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现在挨打挨饿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在中国政党制度问题上,西方一些学者依据西方政治学关于民主政治制度的衡量标准和对于政党的定义,对我国的政党制度实施“高级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民主制度,而是专制制度,认为中国的8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能算政党,中国实行的是一党制。这样一来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从根本上抽掉了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立论基础,质疑我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进而搞乱我们的思想,动摇我们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自信,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标识性概念

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需要把这个制度的重要参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内涵搞清楚,因为参政党的独特内涵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一个政党的属性应该包括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因此,对民主党派性质问题必须要说清楚,关系到共产党要和什么样的政党合作,怎么合作,合作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民主党派发展的大问题,是加强参政党建设的前提。

(一)从民主党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从历史的过程看,民主党派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经过了三个过程,实现了“三级跳”。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最早提出“民主党派”的名称,他说:“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当时全国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其他民主党派,都对国民党政府寄予极大的希望。”[2]报告提出国民党政府需承认各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愿意协同各民主党派、各部分产业界,为 “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而奋斗。实际上是把当时存在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各党各派称为民主党派。在这之前,对民主党派的称呼很多,有“中间势力” “中间力量” “中间道路” “第三方面”等等。毛泽东提出民主党派这个称谓后不久就得到了一些党派的认同,民主党派这个名称被广泛使用。为什么中共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后,能被民主党派接受呢?主要是因为这个称谓实际上是对这些党派在抗战胜利前后,他们争取民主和平的政治主张及其所发挥作用的一种肯定,民主党派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1947年民盟被宣布为“非法团体”之后,各民主党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进而放弃了对蒋介石的幻想,有的党派在中共的帮助下恢复组织活动,并在同蒋介石的斗争中,思想上逐渐认同中共的主张。所以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在当时对团结民主党派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的。

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1990年2月8日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意见》无论在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上,还是民主党派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见》第一次提出了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确定了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对民主党派的内涵表述为三句话,即“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3],说的是民主党派组织构成,即社会属性;“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4],讲的是政党关系,即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事业上是亲密合作的朋友关系;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说的是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长期以来所发挥作用的高度认可。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民主党派所从事的工作而非其政治属性。

2013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总书记第一次对我国各民主党派政治属性的明确,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定性非常科学且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或者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所以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结束了学术界对民主党派性质的各种争论,为多党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真正迎来了参政党建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的实践意义就在于,提醒中共的领导干部: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样都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以要搞好同民主黨派的合作,发挥好民主党派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民主党派提出的要求: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就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要求,把民主党派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二)参政党概念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立论基础

按照西方政治学的说法,执政党的概念是与反对党、在野党相对应的。民主党派既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因为民主党派不是以夺取政权为目的,它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支持和帮助中国共产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那么,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怎么解决相对应的政党存在问题呢?参政党概念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党理论逻辑支撑问题,参政党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中的内生性、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是创立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基础性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参政党概念的提出突破了西方对于政党的标签,创立了非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真实、有效参加国家政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新模式。长期以来,西方政治学关于政党的理论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西方政治学关于政党就是为选举而生的论断,成为很长一个时期学术界定义是否是政党的一个标签。根据他们的逻辑,政党若不能参与选举并取得政权,则很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所作用,实现政党的价值。而中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政党的功能和价值不是通过选举取得执政权而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它是通过既定的政策规定和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其能够有效“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3]。这种参与是真实的、长期的,而且是自上而下地参加和参与。参政党的概念突破了西方对于政党定义的话语权,确立了非执政的政党有效参加国家政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智慧。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征和优势

实行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思想文化特点不一样,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的运行机理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制度模式的创立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渊源,有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根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个制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政党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从结构上看,这一制度的参加者是由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共10个方面构成。中国共产党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领导者,是执政党;8个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合作者,是参政党;无党派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他们参照民主党派履行三大职能。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20个字直观、分明地指出了中国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自由竞争的政党制度以及不同于一党制的最基本的特征。与西方相比,中国政党制度各主体之间是一元领导,多元合作,西方政党制度各主体之间是多元之间的竞争;中国政党制度实现的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西方是你上我下,赢者通吃。这样的制度设计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参与,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作机制体现的是协商合作的民主实现形式,完全不同于西方自由竞争选举的民主实现形式。西方自由竞争选举的民主观在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说的很清楚,他提出关于民主的现代定义:“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的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4]他认为,民主的实质在于一种竞争的选举过程。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中直接采用了熊彼特关于民主的定义,认为民主就是用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的政体,并以此作为衡量民主的标准,西方政党制度体现的正是自由竞争的民主实现形式,他们自认为这就是民主的制度。不同于西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情况,创立了政党协商合作的协商民主实行形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模式。原因是:第一,中国各政党的合作是以民主党派自觉自愿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而不是以强迫的方式实现的合作,体现了合作者的自主性;第二,中国各政党的合作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做基础,体现了各政党理想信念的共识性;第三,合作是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职责,体现了各政党法律地位的平等性。第四,合作以民主和协商为运作机理,体现了合作的有序性;第五,合作是建立在互相监督基础上的,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体现了合作协商的理性和原则性。而自主、共识、平等、有序、原则理性这些理念正是协商民主的内在要义,是协商民主的本质内涵。中国政党制度实行的这种合作协商的协商民主形式打破了西方关于民主政治的衡量标准和对民主政治实现形式的思维定式及话语权的垄断。

中国政党制度最本质的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上的领导,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重大决策上的引领和指导,而不是对民主党派具体内部事务的干涉。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讲话时,明确提出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回答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世界上其它类型的政党制度相比较的三个明显优势。第一,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这说的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利益代表,反映了一个“公”字,我国政党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竞争型政党是建立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也必然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必须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参政党也是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第二,“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这讲的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理,反映的是一个“和”字,多党合作的16字方针传达的核心理念就是一个和字,这种建立在相互监督的基础上的长期合作体现的也是“和”的本意,即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第三,“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这讲的是这个制度的功能效果,反映了一个“统”字,即这个制度能够保证执政党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如果说西方政党制度体现的是政权的轮替,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的则是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从“一五”到“十三五”,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齐心协力,一代接一代共同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走,并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任务目标和政策内容,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这是竞争型政党制度达不到的状态。2016年特朗普上臺后把他的前任奥巴马的政治遗产一个个地推翻,并一个接一个的“退群”,而他所退出的这些“群”都是当初美国的多任总统代表国家而加入的。曾经的“民主终结论”提出者福山在《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一书中对西方竞争型政党的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再认识”,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体制已经发展成一种“否决制”,利益集团经常把持和滥用否决权,以维护本集团私利,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威信扫地。另一方面,“程序民主”导致了政党以选举为政治重心,引发了严重的“短视政治”。

三、衡量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价一个政治制度的优劣、适用不适用的标准最终还得用实践效果来说话。决不能拿着西方的书本,用西方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民主价值标签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子,来“量”中国的政党制度,在中国实行的制度应立足中国的社会实际基础,用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检验。

第一,看它是否有利于社會生产力的发展。政党制度作为上层建筑,评价其优劣最根本的要看它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迎来了从“追跑者”到“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者”的巨大变化,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近几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有如此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样的成绩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只所以能长期稳定地发展,是与我们的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所具有的政治稳定性和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带领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同合作,积极履职尽责,这个过程既成就了中国共产党“舍我其谁”的执政能力,也成就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维护大局,尽责担当的政党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二,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实现。民主并非西方的专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实现人民民主扛在自己的肩上,从延安时期的“窑洞对”到十八大把协商民主明确为我国人民民主的两种实现形式之一,说明民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心头大事。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协商渠道让党外各界人士参与到国家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中来。近些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决策的出台都充分听取了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政策和决策最初就是在党外人士的提议下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采纳而出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体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所特有的协商民主的优势,有效地避免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的问题,是真实而有效的人民民主实现形式。

第三,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政局的稳定,这应该是对政党制度最起码的要求。黑格尔曾说只有突然丧失了和平和稳定,人才会知道这种已成为生活自然条件的东西,是多么值得珍重。《战狼2》的片尾有一句话发人沉思,道出了其能“火”起来的真谛:“不是你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你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你拥有的最大资本是你背后的强大国家。只有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下生活,才可以进一步谈论怎么有尊严地自由地生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的渠道,对社会各领域的代表人士进行广泛的政治吸纳,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对于中国这样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大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第四,看它是否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和8个民主党派合作的初心也正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精准脱贫 ” “两不愁,三保障”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承诺,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为实现这些任务和承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充分体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土壤中创造出来的,有我们自身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这个制度充满自信。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个制度的优势和效能还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着眼于要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的时代责任,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政治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出发,提出要更好体现这一制度的效能。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将成为世界政治文明中一种独具魅力的政党制度类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1-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1990-02-08.

[4][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5-396.

责任编辑  刘福民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协商民主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让政协成为探索“协商民主”的主角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