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辉琼 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 音乐教育是智育、美育、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相对中职教育中动手实操性较强的其他学科来说,音乐教育因为具有较为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放松快乐地享受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能够促进学生在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发展[1]。音乐教育的首要宗旨就是给人带来灵感,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塑造成熟的三观,最终实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讨论和剖析德育对音乐教育的渗透及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从古至今,音乐教育对人的塑造 (尤其是在德育层面)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孔子创办私学时就把音乐纳入其中,子曰:“音乐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德国的作曲家亨德尔也说:“倘若在我的音乐中仅仅使人感到愉悦,我非常遗憾。”他更希望的是通过音乐来教导人,使人更加进步。不难看出,音乐教育从古至今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给人启发、健全人格的重要责任。
从本质上来讲,德育更加看重的是促进学生对于生命自身意义的探索和启迪。一方面,音乐教育是十分感性的艺术,是一门给人带来美的冲击,塑造人品格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容易引起共鸣[2]。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和德育中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始终如一、导之以行”的情理有着共性。当然,音乐能够用其独特的美的信息来打动人心,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冲击,它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的启迪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中职学校艺术教育中无法舍弃的一个方面,其作用在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性,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喜欢流行音乐而喜欢上音乐课,如何让中职音乐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乐理,还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正面的思想呢?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
积极有利的音乐教育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气氛,音乐的选择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音乐教育者存在的最大意义。良好的文化气氛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能够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和思想意识输出,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修养。
从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不单单是在数量繁多、保存流传下来的书籍典故之中,还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如孝道、伦理、家国观念等。这样的德育过程,不是强加于人的,是慢慢渗透进大家的生活里,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产生牢固又持久的影响。
教育者以身作则是德育渗透成功的前提。德育教育要获得成功,不可能依靠死板的书本知识,照本宣科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把德育的实践性放在第一位,要关注教育者是否拥有高尚的品德、是否看重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成为受教者的榜样,引领受教者前行。另外,教育者还需要立德树人、言行一致,切实地践行自己的信念,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让学生真实地受到德育的影响,最终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3]。
中职学生的年龄基本为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思考和判断能力,但也容易被不良思想和言行所影响,从而产生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更有可能形成歪曲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正向的引导,不能过于强硬,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中职学校的广播站、音乐教室、合唱乐团等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可以打破固定思维,在课间播放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传递正向价值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人者教己”,是指教育工作者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4]。此外,在音乐课上,合唱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众志成城的团队观念,也能够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这种渗透方式就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也符合音乐教学中“乐学乐教”的要求。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也是如此。在课堂之外,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也不断学习和提炼。课外实践相对于课堂学习来说更加灵活多变,也不失为德育教育的好方法。比如,在一些纪念日或者其他传统节日,可以举办一些主题教育音乐活动。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德育有效渗透进去,让受教者提升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位音乐教育者需要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
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的教育和熏陶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因此,中职音乐教师要坚持用“立德树人”的理念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