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印章收藏的六个维度

2019-12-16 19:30缪贞谊中国寿山石馆
艺术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印面闲章收藏者

□缪贞谊 中国寿山石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市场迅速升温。印章凭借其历史、鉴赏、投资等多方面优势,也渐渐受到了收藏者的青睐。由于印章属于冷门杂项,学问相对艰涩,印章作品良莠不齐,这给收藏带来了不少的困惑。笔者结合自身的印章制作经验及收藏心得,从以下六个维度展开论述,以供业内外人士参考。

一、印材为真,品相为正

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化的印章材质是有差别的。远自古时的铜金银玉,近到明清始用的叶腊石种,乃至近年来进口的老挝石,皆可作为印章的载体[1]。时过境迁,最初用以象征权势地位的印材,其实用性日益式微,审美价值逐渐凸显,导致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但无论如何,印材品相都应该列为考量的首要因素。不少收藏者认为,印章越古旧越值钱,因而忽视了印材的完整度,这是有失偏颇的。

许多古印章至今仍是个谜团,不管是文字辨识还是史料考证,想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破解都相当困难。基于此,古印收藏者显得颇有“学问”,他们长年累月地研究印学,考证古印,醉心于“残缺美”古玺印,在枯燥中寻找乐趣。相反,部分收藏者将视线移到了各大拍卖会所。从官方到民间,从现实生活到网络平台,他们广开渠道,在交流与实践中收到了品相端庄、质地纯正的印章,也玩出了名堂。这两种玩法都是可嘉的。

现代的制赝手段十分高明,“做旧如旧,仿古胜古”,材料仿造十分“逼真”。以寿山石为例,由于矿区整顿,作坊严管,市面上流通的原材料日趋紧张,于是出现了山东莱石、辽宁绿泥石、广东夹板石等其他石种冒充寿山石的现象。不少投机商通过人工造假(如染色、黏合、注胶)制出的“仿品”与质地通透、泽艳晶莹的正宗寿山石“真品”如出一辙。除了冒充、造假以外,有些对于寿山石的原料加工还不够到位,如切割寿山汶洋石,片面追求单体印章的重量,保留了大块“硬伤”,导致印材形体不够端正、大气。因此,上好的印材应该是正宗“真料”与完整“正相”的统一体。

二、纽雕形象,崇古创新

纽雕也叫雕纽,是印纽雕刻的简称。印纽是印章顶部所雕刻的装饰物,最初的功用是佩绶,方便携带,是封建社会等级的象征。秦汉时期对印纽形制有着严格的规定,收藏这一时期的印纽,重点在于审视人物纽是否浑朴,器物纽是否厚重,动物纽是否灵动。到了明清,由于石章的大量介入,加之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纽雕艺术冲破了以往朝代的樊笼,开始走向了独立创作,出现了周尚均、杨玉璇等纽雕大师。他们在创作中继承了螭虎龙凤的传统题材,又融入了青铜器鼎的经典纹样,更从生活中提炼了花鸟虫鱼等鲜活形象,所雕的印纽令人耳目一新。因此,不同时代的印纽,其审美角度和品鉴价值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在关注传统“古趣”的同时,也要兼顾原创的“新意”。

纽雕艺术今昔迥别。如果收藏当代纽雕,应主要考察纽雕者的相石能力是否独到,俏色处理是否微妙,纽饰的现代感是否强烈。好的纽雕者在工艺上经常借鉴玉雕手法,遵循雕塑创作的基本原则,注重印纽部分与其他部位的比例,纽态鲜明而不突兀,线条流畅而不浮滑。“纽”业有专攻,不管是建筑纽(如塔、瓦、桥)、山水纽、花鸟纽、人物纽,还是动物纽(如生肖、四灵),只要是作者潜心创作的,都有收藏的意义,好的纽雕本身就是缩微版的雕塑。

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和3D打印技术的成熟,以批量生产为主的机雕模型印纽流入了各大古玩市场,给收藏者带来了新的考验。面对鱼目混珠的乱象,我们应该提高警惕,毕竟“百个狮头一个样”,实在乏味。因为对于中式的审美观念而言,印纽的形象与个性是同等重要的。

三、篆刻正道,味在金石

“篆刻”就是在印章底部镌刻文字(或图案),其因多用篆体镌刻而得名。广义上的篆体包括甲骨文、金铭文、石鼓文、砖文、小篆、鸟虫篆等。篆刻历经秦汉、明清两座高峰,它们的工艺受印材的制约,制作方法或铸浇,或凿压,或刻画。如金属(铜、金、银等)多为刻铸,玉、石、木、角多为琢刻。不同“刻法”呈现出了不同面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倾向,或古朴雄健,或苍劲光洁,或婉约清秀,但都要讲究“金石味”,讲究刀法、字法、章法的统一。

对于篆刻作品的欣赏,不单单是要看印面凹凸的整体感,还要看印泥钤盖在宣纸上的效果。钤盖篆刻要用上等的印泥(如漳州八宝印泥、杭州西泠印泥、常州龙泉印泥)和精良的宣纸(如安徽宣纸、福建连史纸),以便更好地品玩立体实物与平面印稿。印面或刻或留,因人而异。良材佳纽,如果再配上名家篆刻,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四、印文合意,闲雅至上

印文是印面刊刻的文字内容。印章按印文内容的不同,分为姓名章和闲章两大类。姓名章的收藏价值不大,除非遇到与自己的姓氏、名字相同,篆工又相当不错的姓名章,便可适当囊入。对于多数收藏者而言,其关注点应该是闲章。所谓“闲章”,是指姓名章以外的各种印章,包括斋馆印、吉语印、闲文印、图形印等。其所刻的内容有籍贯住所、干支年号、经典诗词、励志名言、肖形肖像等,功用是传达志向、抒发闲情,非常适宜赏玩。

赏玩闲章以“文辞隽美、意境幽远、哲理深刻”为准则。方寸之间能容纳的字数毕竟有限,藏得一方篆刻精湛的成品闲章并不困难,只是价格问题。但是,如果闲章印文与收藏者的志趣相同,那真是“合意”之作了。现在不少的藏家直接请篆刻家进行创作,他们命题内容,指定风格,但效果未必都能难达到篆刻家平时的“水准”。因此,印文内容的“合与冲”“雅与俗”也是评价印章艺术的一项重要指标,收藏者不可不重视。

五、边款薄意,妙如书画

边款是指刻于印边的题记、诗词、造像、图画,或阴刻或阳刻的文图,也称印款、侧款,是篆刻、纽雕的有效延伸。边款通过以刀代笔的形式来签署版权,标注年份,传达意图,堪称“袖珍型碑刻”。综观历代的经典石章印款,有两点值得收藏者学习和借鉴:

一是刀法上的娴熟。明清以后,因石质印材的使用,促成了流派篆刻的兴盛。多数篆刻家本身也是书画家,他们在刻制边款时能灵活地运用甲骨文、陶文、砖铭、碑刻,取道书艺,使边款从原来附属的地位提升到了独立的艺术层面,极大地发挥了边款的艺术价值。其所刻制的边款流露出了某种“书卷气”,如文彭的楷书边款流畅优美,邓石如的草书边款奇特放纵,黄易的隶书边款规矩端庄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边款体现了作者的书法功底。

二是字数上的控制。我们应根据印材的形状大小、创作感言等需求来优化词句长短,提升内涵,营造诗境。对于一些极品印材(如田黄石、鸡血石),如果刻款还一味地“诗兴勃发、长书特书”,那么印款所留下的刀痕将覆盖印章的三四个侧面,极有可能破坏材质自身的美感,有碍赏鉴。

与边款相通的是薄意。薄意是指在印章侧面雕饰的山水花鸟、楼台亭阁、佛仙道上等图样。其是从浮雕技法中衍生而来的,比浅浮雕还要“浅薄”,又富有“画意”,故得名。薄意创作要遵循“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的基本原则,讲究画面的空灵或饱满,实现边款与薄意的兼容,达到“心开一境技不薄,清新隽永意无穷”的高古之境[2]。

近年来,边款与薄意越来越受到印章收藏者的重视,也引起了印章创作者的强化训练。毕竟,它们是印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上海、广州等城市还出现了以拓制边款及薄意(多用连史纸拓制)为内容的职业。因拓制者多为女性,被雅称“拓娘”。她们拓技娴熟、墨色到位,拓制出来的图文宛如迷你版的书画条屏,真可清赏。

六、底座巧配,增添意趣

盛世兴雅玩,艺展如潮涌。受众相对狭小的印章艺术展览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印章展览主要依托于书画展,也有独立呈现(如印石展、篆刻展、印纽展等专题展览)。这些展览如果涉及了印章实物,举办方通常会配置底座,以保护印面不受磨损,同时增强作品的体量感。

尚未篆刻的印章多以立式展出,配置底座时主要根据印材大小、印石色彩、印纽题材等情况而定,同时要考虑底座是否有利于印章摆放的稳固与安全、是否有利于印作主题的点明和气氛的烘托、是否有助于印章更好地融入展厅环境等。

对已经篆刻的印章,如果将其竖立摆放在不透明的底座上,就掩盖了印面篆刻;倘若横放,则又有碍印章的“站立美”,更影响了印顶纽雕的赏玩。为了解决这些弊端,现在的展览公司研产出了“匚”形或“Z”形的透明底座(亚克力材料)。并在“匚”形或“Z”形内部安放了(斜靠)一面镜子,以生成印面镜像,达到观赏“印纽、篆刻”两不误。只是,这种底座缺乏“古香古色”的雅韵。

结 语

限于篇幅与学识,笔者论述了以上几点拙见。倘若在收藏实践中能有效地融合这些维度,切实体悟其印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那么对其鉴赏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当然,除了这六个维度以外,印章在书画钤记、日常保养等方面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猜你喜欢
印面闲章收藏者
传统陶印制作技艺及其应用研究
先秦古玺赏析
闲章撷趣
闲章撷趣
月光的收藏者
闲章撷趣
名人闲章拾趣
基于用户画像理论的艺术品市场客户群体初探
古玉的传统方法与科学技术鉴定的优劣势比较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6知识要点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