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恒
(南宁市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2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民众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纺织品文物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物,其研究、观赏意义极大,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霉害是损坏纺织品文物的重要危害因素,有关人员为了确保纺织品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应当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对于我国的纺织品文物而言,其在古代的主要制造原料为毛、棉、丝以及麻等,根据其材质特点可以详细划分成动物纤维以及植物纤维[1]。
我国古代劳动人员进行纺织作业用到的主要原料,包含动物纤维的主要有蚕丝及羊毛。
(1)羊毛纤维:表象为一种圆柱体,其内部包含细管,组成结构主要为毛干中心髓质层、表面鳞片层以及皮质层等。羊毛纤维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包括占比为3%的无机物,以及占比97%的角朊蛋白质。
(2)蚕丝纤维:整体结构平直、平滑且透明,有不均匀的宽度,其截面为三角形,且形状并不规则。蚕丝纤维主要的组成成分为占比19%~28%的丝胶以及占比72%~81%的丝素。其中,丝胶属于一种球状的蛋白质,有较好的水溶性;而丝素属于一种纤维状的蛋白质,其水溶性很差。
丝毛纤维的理化特征使其吸水性较好,其蛋白质也极易被水解,从而生成氨基酸及蛋白胨等,生成物质属于害虫、细菌以及霉菌最常使用的食物,因此很容易被其蛀蚀,最终导致纺织品文物发生霉害。
纤维素是植物纤维最主要的化学组成成分,主要是葡萄糖通过脱水聚合生成。在通常情况下,纤维素稳定性较高,很难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及水,然而其主要是葡萄糖基经由氧桥进行连接,在此过程中氧原子将对H+进行吸引,进而减弱O与C的连接作用,甚至使其断裂形成可水解的短链纤维素,最终经过水解变成葡萄糖,并生成极易发生老化的氧化纤维素等,使纺织品文物遭受到霉害等威胁。
在我国,保存文物的最基本单位便是小型博物馆,其在全国的占比极大。经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我国拥有超过4 800座博物馆,而小型博物馆便有4 000多座。在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博物馆并不能受到当地政府的全面重视,导致其很难获得充足的运营资金以及先进的保存技术[2]。因为长期不充裕的经费、政府缺乏支持、保存技术不先进以及管理人员不专业等问题,导致很多纺织品文物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损坏。
除此之外,很多小型博物馆的库房主要是当地的一些老旧房屋被改造后形成的,其空间狭小、密闭性极差,各种保存设施较为落后、陈旧,管理人员也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归类保存,更没有对保存环境进行有效调控。虽然很多博物馆都逐渐引用了中央空调对库房、展厅湿度、温度等进行控制,但是对于小型博物馆而言,受制于不充足的经费,其很难全天候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环境温差变化过大,为霉害、虫害等提供了条件。
大多博物馆未能及时引进综合型的文物管理人才,甚至并没有安排专业人员对文物进行养护和修复,从上到下的人员都缺乏足够的文物保护思维,从而导致纺织品文物不能定期进行检查、养护,最终在其损毁、发生病害的时候不能获得及时修复,严重时甚至使邻近的文物也遭受到病害的污染。
在实际的环境中,霉腐微生物具有极为广泛的分布,这使得纺织品文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可能遭受霉害的侵袭。常湿、常温条件是霉腐微生物产生霉菌的最合适条件,这对于纺织品文物而言,霉菌便成了对其产生最大威胁的物质。在通常情况下,霉菌主要为生长于营养基质中且形成了絮状、绒毛状或者蜘蛛网状的菌丝体真菌。
在实际的纺织品文物保存过程中,霉害的主要危害包含了以下几点:
(1)霉菌属于好氧微生物的一种,通过三羟酸循环可以充分地氧化一部分有机物,同时在氧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程度的能量,而这部分能量会使霉菌自身需求的能量得到充分满足,剩余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而被散发出去,进而致使局部的湿度以及温度有所上升,最终使霉菌得以繁殖、生长,使纺织品文物的裂变加快,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直至纺织品文物被损毁殆尽。
(2)很多霉菌会把纺织品文物的独特材质当作养料,从而分解并且利用这部分养分对霉菌自身的各项需求进行满足,进而全面破坏纺织品文物。
(3)在进行代谢时,霉菌会生成一定程度的色素,这部分色素会严重污染纺织品文物的表面;同时霉菌自身一般也会产生或者堆积一部分黏性物质,而这些黏性物质会导致纺织品文物腐烂的位置充分吸湿,进而使其发黏、变软并且发潮,最终产生较大的霉味。
(4)在进行代谢时,霉菌还会生成一定程度的有机酸,而这部分有机酸会使纺织品文物处于酸性环境中,从而加速其劣变。
对于霉害而言,如果不考虑灭霉的失效期、物理预防方式对相应设施的独特要求以及化学灭霉为纺织品文物带来的危害隐患等,灭霉将会属于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3]。然而实际状况是,灭霉无法完全消除霉害的全部隐患,在进行灭霉处理后,通常还需要采取一些合理的预防。
霉菌一般都具备极长的休眠期,这使其可以保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不会死亡,如果在其休眠期间,遇到了新的感染霉源或者适合生长、繁殖的环境,便会使纺织品文物出现新一轮的霉害。
因此,在开展纺织品文物的防治工作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将侧重点放在预防层面,从而将预防以及治理进行全面结合。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掌握各类霉菌的生存需要条件及其生长、繁殖的重要特征,结合工作需求以及现实状况,采用最为合理的预防措施或者技术,尽可能地防止纺织品文物遭受霉害的威胁以及危害。综上所述,预防霉害的重要前提便是有关人员对霉菌繁殖、生长条件的全面了解和掌握;而对于预防纺织品文物霉害的工作人员而言,所有有助于减少乃至防止出现霉害的方法都处于其工作范围中。
对于霉菌而言,其生长、繁殖的主要环境,即是可以产生霉害的重要条件为:合适的pH值、适宜的湿度以及温度、充足的营养基等。因此,只有有关人员对上述条件进行全面控制,方能减少甚至避免纺织品文物被霉害所危害。
有关人员可以通过对以下几方面加以有效控制,来降低发生霉害的概率。
(1)清洁:做好清洁工作能够使霉害发生的概率被有效降低,这是因为此项工作可以使在纺织品文物上降落的有机物被及时清除,避免纺织品文物上的有机物成为各类霉菌的营养源,进而最大限度地使纺织品文物免遭霉害的危害。与此同时,此项工作还能够将在纺织品文物上降落的霉菌孢子及时清除,从而防止其为纺织品文物带来新的污染。
(2)通风: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如果温度有所降低,便会出现水凝结的状况,此时工作人员可以进行适当通风对其进行有效缓解,从而使纺织品文物免遭损害。
(3)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存放纺织品文物区域外的整体环节进行全面调节以及控制,从而有效降低霉害概率。
对于霉菌而言,水分是其基本生长所需的最基础要素之一,更是各类霉菌进行活动、维持生长、繁殖的核心要素,即霉菌一旦失去了水的支撑,便没有了存活的必备条件。因此,在霉菌的繁殖、生长过程中,干燥环境对其极为不利,这是因为干燥的环境会导致霉菌的细胞逐渐丧失水分,从而使细胞中的盐分浓度逐渐上升,或者引发蛋白质发生变性,最终致使霉菌的生命活动逐步下降,直至死亡[4]。
在通常情况下,霉菌会生出菌丝并在空间内进行延伸,其目的为吸收空间中存在的水分。相关研究表明,高于70%的相对湿度是霉菌可以良好生长主要条件之一,而一旦相对湿度降低到64%以下,没有任何一种霉菌能够生存。因此,有关工作人员可以以此为参考,最大限度地确保空间中的相对湿度不超过64%,从而对霉害进行充分预防。
一方面,强光能够对一些霉菌进行激活,从而增加霉害产生危害的概率;另一方面,强光中的紫外线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杀菌作用,然而纺织品文物一旦长时间接触紫外线,会导致其材质加速老化,同时裂解蛋白质的长分子链,使其转化成短分子链,这增加了霉害对纺织品文物产生危害概率。特别是在湿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强光能够使霉菌侵害纺织品文物的几率大幅度上升。
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可以对纺织品文物的曝光时间进行全面缩减,同时降低施加红外光的量,并且减少环境中的紫外线,从而在光照方面对霉害进行科学预防。
对于霉菌而言,温度也是对其存活产生直接性影响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是因为霉菌的所有活动、反应,都需要拥有适当的温度对其进行维持;同时在霉菌进行一些反应时,会有相应的酶参加,而酶主要是含蛋白质特性的一种有机类催化剂,不同的酶会拥有相应的适宜温度。25~32℃范围属于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即在此温度条件范围里,霉菌能够快速地进行繁殖以及生长。而对于纺织品文物而言,不超过25℃的环境依旧利于对其进行保存,而其最适宜的保存温度为18~20℃。因此,有关工作人员可以以此温度作为纺织品文物的保存温度,从而使发生霉害的概率被充分、科学地降低。
对于霉菌而言,空气也是其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霉菌属于专性好气菌的一种,若想存活下去,就需要处于有氧或者拥有空气的环境中。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可以把纺织品文物保存于无氧的小环境内,便能够使霉害发生的概率被全面降低。
对于霉菌而言,pH值,即拥有一定浓度的酸碱环境,也属于其得以正常繁殖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pH值会对霉菌的外部氧化还原电位环境、溶解度以及各类营养物质理化情况等产生影响。此外,pH值还会对细胞通透性以及酶的新陈代谢方式、形成与活力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霉菌比较喜欢存活于偏酸环境中,通过有关研究可知,最适合霉菌生长、繁殖的pH值范围是3~6。因此,若纺织品文物的表面存有偏酸性物质,则会增加发生霉害的概率[5]。所以,工作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选择存放纺织品文物的包装等材质应尽量偏中性,且内部结构稳定。需要注意的是,保存包装等材料如果偏酸性,会提升霉害出现的概率,进而使纺织品文物受到被损害甚至损毁的威胁。
有关工作人员如果想全面采取防霉害措施,就应当充分、深入地明确防霉害的各类要素,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运用,同时,对于霉害预防工作人员而言,应当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所有对霉害进行预防的理念以及技术等。
在具体的霉害预防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选择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避免出现水患,并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霉害处理计划以及合适的应急预案。②预防甚至避免空气环境中所传播的各种霉菌孢子落至纺织品文物的表面,并定期对纺织品文物进行清洁处理。③在进行预防霉菌的工作时,有关人员应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动态、实时地对霉菌进行全面监测。④严禁有关工作人员在保护纺织品文物的过程中,选用受到过霉菌污染的材料;此外,要杜绝和纺织品文物进行接触的各种材料受到霉菌的污染。⑤在对被霉害所危害的纺织品文物进行恢复或者处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地选择无菌操作技术,并且在开展相关工作前对材料、环境以及工具等进行全面消毒。⑥防止霉菌孢子的萌发以及激活。⑦严禁纺织品文物区域中生长出任何植物,一旦发现,有关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处理,并对纺织品文物进行全面检查,以便确保其未受到霉害的危害。⑧有关人员应当及时掌握与纺织品文物以及霉害等有关的信息、技术以及基础理论知识等,从而将各个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利用,同时对纺织品文物存放区域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查。
霉害对于纺织品的危害方式极多,且危害性也较大,因此对于纺织品文物的保护工作而言,防霉、灭霉及除霉是其重点内容。因此,有关人员应当充分结合纺织品文物的保存环境、馆藏情况以及实际霉害的程度等,采取最合理的预防措施,进而使霉菌对纺织品文物的危害被最大限度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