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出版工作的守正创新

2019-12-13 07:20唐怡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媒体融合创新

唐怡

摘  要  民族出版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注定民族出版要做出相应调整。文章探讨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我国现有民族类出版社应如何依据自身特点、性质相应改革、发展,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民族出版;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099-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出版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整个出版生态,作为出版工作重要内容的民族出版也身处其中,必须相应做出调整。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民族出版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呢?本文探讨我国现有民族类出版社在新时期应如何守正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出版工作良性发展。

1  民族出版的概念

从广义来说,民族出版包含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两种方式。传统出版的介质有书、报、刊,新兴出版指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图书数据库、电子书、有声书、AR/VR图书、多媒体电子书以及其他形式的知识服务等。这是大民族出版的概念。狭义而言,民族出版指我国现有以民族文字出版图书的民族类出版社,从事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字和民族题材为主的出版工作。本文探讨的对象为狭义的民族出版。

2  民族出版的现状

我国现有民族类出版社37家,占全国各类出版社的6.6%,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1]。这些出版社每年分别用25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近4 000种,印数达5 300多万,还出版一定数量的关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汉文图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类出版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出版导向,一方面较好地完成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统一稳定、提升国家形象等政治职责,另一方面较好地完成了传播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职责。民族类出版社普遍有固定或不固定的政府补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族类出版社在铸造辉煌的同时,除去自身体量不大、读者作者数量有限、市场份额过小等问题外,和所有传统出版社一样面临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冲击。数字阅读以其普及性、经济性、移动性、便捷性、音画性、互动性的特征,成为新的主流阅读方式,开启了全新的阅读时代,向传统出版社发起了强劲的挑战。

3  民族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就民族出版工作而言,要高质量发展,只能走提质增效之路,走适应新的出版生态之路,而守正创新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守正是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手段和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相统一”是目标。

3.1  守正

民族出版工作的核心始终有两点:一是政治职责,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針政府,尤其是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文化职责,即传播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民族出版工作的守正,就是要守住这两个核心,具体而言,就是要守住阵地、守住主流,守住专业。

3.1.1  守住阵地

我们党历来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党报、党刊、出版社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民族出版工作正是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多年的发展中,民族类出版单位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为民族出版事业不懈努力。如:要求课前到书的民文教材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著述、党代会报告的民文版等均是各家民族类出版社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民族类出版社这些“喉舌”,党和国家的意志得以表述,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创建成果得以宣传、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可以说,民族类出版社是不可忽视的民族工作宣传力量。

在当今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的时代,民族出版的政治责任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它依然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战线的主流阵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而,民族类出版社必须发挥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一如既往地承担起这些政治和文化职能,搭建多业态、跨媒体的民族出版平台,守住宣传民族政策、传播民族文化的权威阵地。

3.1.2  守住主流

出版社归根结底是内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经过多年积淀,民族类出版社践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理念,产品内容导向正确、权威专业、舆论引导能力强大、文化积累价值大,大多形成了良好的品牌。

对民族出版来说,针对的用户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研究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等。这些用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是:专业、权威、真实、有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因而,民族类出版社必须要围绕这些需求,进一步牢固质量意识,强化精品意识,守住“导向正确,品种优良,质量上乘”这个主流。

3.1.3  守住专业

全国现有500多家出版社,其从事的内容生产按专业分,有社科、科技、教育、美术、辞书、地理、音乐、少儿等。这些出版社各自有着专业的进入门槛,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积极发力。与少儿、教育等细分市场相比较,民族出版,尤其是民文出版,是小众出版、专业出版,读者少、市场小、影响弱、经济效益差。这些都是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因素,但不能因为这些客观条件而盲目悲观、妄自菲薄。

总之,就是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新平台,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利用多种媒体的差异性实现互补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增强传播能力。媒体融合,并非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而是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弥补,共同发挥作用。图书也可借助新媒体来不断完善自身,开发新的经济增涨点。

2)要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内容运营的转变。各家民族类出版社最大的资源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IP资源)和优质的作者资源,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以互联网和多业态思维将其转化为内容运营的资源。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传统的服务方式是经营产品(图书),如今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依然没有改变,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接受内容的方式有所调整,相应地民族类出版社也要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内容运营的转变。如:民族地区、民族人物的文学作品及民间文学、民间人物是影视作品、游戏动漫等的优质IP,民族学术专著可为民族学术数据库提供海量大数据,精品民族地区人文和风光画册中累积的图片,是转化为“民族图片库”的重要内容。这些均可以采取“数字出版、网络传播、电子阅读”的方式进行运营。

另外,多年来培养、聚集起来优质作者资源也是一个宝库,值得深挖。有名望、有实力的作者可以考虑将其与知识付费关联起来,通过这些作者建立与用户的关系,增加用户的黏合度。

3.2.3  机制建设创新

1)内部要整合机构。总体说来,民族类出版社普遍有固定或不固定的政府补贴,且自身特色突出,其内部机制相对于其他出版社来说,自成体系,相对特殊。有一些甚至离市场较远、封闭意识较强。在新的出版形势下,为更加适应出版大环境,必须积极进行内部机制改革的探索,进一步整合出版资源。

可以参照阿米巴经营模式,在出版社内部成立集策划、编辑、发行主要经营环节于一体的全链条的小公司,将经营决策权下放至各小公司。同时,把通用资源(财务、办公室、新媒体部等)和专业资源(编辑、校对、出版、发行等)相对分开,激发员工积极性。四川民族出版社实行了分中心制改革,按文种和业务板块分四个业务中心:藏文中心、彝文中心、汉文中心、文教中心,明确和突出了業务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设立了一个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既按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又按各业务中心的需求做好精细化服务。改革后的四川民族出版社,重新搭建了组织机构,按业务工作重新配置了出版资源,实现了出版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出版社与员工成了“精神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目前,在全新的运行机制下,四川民族出版社改革成效明显,各中心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选题开发力度激增,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各种项目有序推进执行,经营规模、出版效益有了长足的增涨。

2)外部要融入资源。当今时代是合作的时代,民族类出版社自身人员、资金、资源、视野有限,要进一步良性发展,必须搭建好平台,与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融入各种资源,把自身拥有的资源激发出更大的活力,把自身存在的问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合作的方式应该是全方位的,主要对象有:国内外出版机构、民营公司、资深出版人、各作者单位等;合作的范围是:策划、组稿、编校、发行、图书推介、新媒体等;合作的方式为:资源多角度、多形态开发。其中,出版社开放包容的理念、突出的专业精神、优质高效的服务、出色的把关能力等是双方能否进一步深入、持续合作的基础。

总之,对外融入资源,进行合作与开发,要在认清自身优势与短板、巩固现有成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渠道,调动各方积极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实现长足发展。

3)建强队伍。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来执行和推动,一流的团队才能策划出一流的选题,生产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民族类出版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才,人才是制约民族类出版社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普遍而言,和其他出版社一样,民族类出版社也普通存在着人才青黄不接、流失较严重、知识结构单一、创新力不足、互联网思维不够等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字人才和融合发展人才缺乏。人才从哪里来?一靠培养,二靠引进,主要是培养。要树立“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给员工提供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平台、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鼓励员工个人利益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对优秀的人才,可采取成立设立独立核算、决策权相对较大的分中心、工作室等方式给予其广阔的施展空间。同时,还可积极引进中高级新型复合型人才。

综上,民族类出版社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必须守正创新才能良性发展。在守住阵地、守住主流、守住专业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整合机构,融入资源,建强队伍,打造核心竞争力,具备融合思维,充分发挥政治和文化职能,搭建多业态、跨媒体的民族出版平台,才能高质量发展,开创民族出版新局面。

注释

①何志勇:《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10。

参考文献

[1]马国仓.在辉煌与艰辛中前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09-15(1).

[2]路文.突出特色求发展——试论民族出版单位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社科纵横,2010(1).

[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媒体融合创新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