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涵
摘 要 反轉新闻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现象,当今大众媒介单向传播的情况已经改变,社会化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受众的参与度也不断提高,这些都造就了反转新闻的舆论高潮。文章以河南周口男婴丢失案件为例,对反转新闻的网络舆论进行周期划分,分析其舆论演变的特点,为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 反转新闻;网络舆论;周口男婴丢失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015-03
1 研究思路和数据获取
1.1 研究思路
反转新闻,也称新闻反转剧,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1]。2019年5月的河南周口男婴丢失案,是一则典型的反转新闻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任何一个热点话题引发的新媒体舆论都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其演变发展符合舆论酝酿期、爆发期、消解期这样的周期规律[2]。本文以匡文波教授提出的新媒体舆论蝴蝶效应的生命周期为模型(如图1),分析周口男婴丢失案中的舆论阶段,划分舆论周期,进而分析其舆论特点。
1.2 数据获取
本文选取2019年5月16日至5月21日关于周口男婴丢失案件全网数据,数据来源于新浪官方舆情舆论服务平台“微热点”和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鹰眼速读网”对于事件相关信息的抓取。通过对全网的相关数据量统计,分析周口男婴事件中网络舆论的演变及特点。
2 河南周口男婴丢失案件分析
2.1 事件回顾
2019年5月16日中午,河南周口市公安局文昌分局接到报警,一女子晕倒后四个月大男婴失踪。下午6时,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平安周口”发布警情通报,晚11点发布悬赏通告,事件定性为“盗婴案”。
5月19日,周口警方称“婴儿丢失”警情已经查清,男婴已找回。
5月20日,有媒体报道,男婴丢失是男婴母亲自导自演,与男婴生父合谋抱走孩子。
5月21日,安徽滁州市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美好滁州”发布纪委情况通报,滁州军分区人武装部政委王一迪涉及周口婴儿丢失案件,滁州军分区纪委正展开调查核实。
2.2 舆论周期分析
从事件曝光到对事件做出处理,笔者选用网络上于5月16日到5月21日对周口男婴丢失事件的信息量走势图(数据来自新浪官方舆情舆论服务平台微热点),如图2,截至5月21日,仅在微博上,#周口男婴丢失事件#、#周口丢失男婴找到了#、#周口男婴丢失系女方自导自演#、#周口丢失男婴生父另有其人#等相关话题,总阅读量为10.6亿次,讨论为15.9万条。根据匡文波教授的新媒体舆论蝴蝶效应的生命周期,划分出事件网络舆论演变发展的三阶段:酝酿期、爆发期、消解期。5月16日事件爆出,在5月20日事件反转后舆论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消解回落。
2.2.1 舆论的酝酿期:对窃婴案件的关注
舆论的酝酿期为5月16日到5月18日。5月16日,周口男婴丢失事件在网络上披露,周口警方官方微博发布通报之后,头条新闻、人民日报、大河报等媒体在其官方微博发文,加速事件的扩散,事件影响力呈上升趋势。梁咏琪、陈法蓉等明星意见领袖及自媒体大V积极转发帮助寻人,促使事件热度呈上升趋势,在5月17日呈现小高峰。18日,周口男婴“被盗”超48小时,由于事件没有进一步进展,舆情热度出现暂时回落。此时,媒体及公众的关注点聚焦在盗窃婴儿这一事件定性上,传播婴儿丢失的消息是信息的主要构成部分。
2.2.2 舆论的爆发期:男婴被找到的欣喜与自导自演的闹剧引爆舆论
舆论的爆发期为5月19日到5月20日。5月19日,周口警方发布官方微博,称“丢失男婴”已经找到,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东方今报等媒体官方微博随后传播男婴被找回的喜讯,公众讨论婴儿被找到的消息,促使舆情热度急速攀升。5月20日,事件出现大反转,有媒体报道男婴并非“被盗”而是女方自导自演。“婚外情”“母亲与生父合谋抱走孩子”“男婴生父为在职干部”等戏剧性情节引爆舆论热议,舆情热度于当日达到顶峰,信息攀升并于20日超过8亿。
2.2.3 舆论的消解期:官方通报平息舆论热潮
5月21日,安徽滁州市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纪委情况通报,滁州军分区人武装部政委王一迪涉及周口婴儿丢失案件,纪委正展开调查核实。随着事件参与策划者被拘留,以及整个事件被曝光,不再有二次反转的可能,舆情热度迅速下降。
3 反转新闻的舆论特点
3.1 事件反转:引爆舆论的导火索
通过周口男婴丢失案的信息走势图(如图2)可以看出,舆论的变化过程与事件的进展密切相关,事件伊始并未引起公众的过多关注,事件在5月20日出现反转之后,舆论迅速到达极值。
从网民观点分布图(如图3,数据来自微热点)中可看出,74.2%的网民对事件的反转表示惊讶,“周口”“男婴”“丢失”“晕倒”等词汇成为此事件网络传播的核心词,可见网民聚焦于事件的反转。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占有一定比重的公众表达的相同意见,当人数占比超过1/3时,构成舆论,因此在这起反转新闻中,事件的反转是引爆舆论的导火索[3]。
3.2 社会化媒体:承载舆论的摇篮
在周口男婴丢失案中,从最开始的网友披露事件,到周口警方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通报,到警方公布案件最新进展和安徽滁州市委宣传部通报处理结果,微博起到了首发和跟进的作用。
由于微博具有传播的碎片化特点,碎片化的信息反映了事件在不同时间的状态,这些关于周口男婴丢失事件的碎片化信息,构成了事件的全貌,因此微博成为了适用于揭露事件面貌的平台,公众的注意力聚集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不同节点的新闻
动态。加之微博交流结构的开放性使周口男婴“丢失”事件的反转迅速被公众关注,由于微博的转发非常简单、方便,促进信息流动,使男婴丢失这则反转新闻轻易地实现“病毒式”传播,事件热度得以在短时间急剧攀升[4]。
同时通过舆情信息的平台传播分布统计图(如图4,数据来源于鹰眼速读网)可以看出,微博的平台传播量居于第一。社会化媒体的首发和跟进成为引发舆论的主力,同时也成为承载舆论的摇篮。
3.3 传统媒体:坚守媒体职责
及时梳理,跟进报道。5月16日周口警方发布警情之后,人民日报、大河报等媒体通过官方微博发文传播婴儿“被盗”,提升事件关注度。5月18日,“澎湃新闻”发布的《全国都在找孩子!妈妈街头晕倒,醒来4个月大男婴失踪》一文,对事件进行梳理,引发舆论关注。19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东方今报等媒体通过官方微博传播男婴被找回的喜讯。
矫正视听,引导舆论。在事件出现反转之后,传统媒体及时发布官方评论,例如新京报发文《“周口盗婴案”系女方策划,别再为私利愚弄公众了》指出,“事件不只是欺骗公众感情,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狼来了的把戏玩多了,势必会割裂互联网在陌生人社会连接的信任网。”对这起虚假警情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谴责涉事人员的行为,在引导舆论和及时疏解公众情绪方面起到了积极
作用[5]。
传统媒体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经过大众媒体的报道、评论、转载,推动事件的讨论度进一步扩大,舆论热度进一步提升。这也启示我们,媒体要承担起引导舆论的作用,周口男婴事件中亲属自导自演的“狼来了”造成消极影响,如果不及时引导,会透支公众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媒体新闻发布以微博和其新闻客户端为主要阵营,在周口男婴丢失案这一渐渐披露真相的动态事件面前,网络平台更适合事件的跟进和传播,呈现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趋势。
3.4 意见领袖:迅速扩大事件影响力
在网络的各种社会化媒体空间中,会形成不同的话语权利阶层,从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两个方面引起的权利分化来看,话语权力的顶层是意见领袖,对于大众传播的效果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在微博这个以“个人中心”+“内容关联”的传播结构中,大多数用户的话语权利有限,很难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而例如明星这样的意见领袖,借助既有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占据话语的主导权,可以很快在微博中获得关注,产生影响[4]。
在周口男婴丢失案中,案发当天,梁咏琪(1 362万粉丝)、陈法蓉(247万粉丝)等明星,以及@回忆专用小马甲(3 907万粉丝),@追风少年刘全有(1 508万粉丝)等自媒体大V通过官方微博账号积极转发帮助寻人,借助其既有影响力和话语的主导权,使公众迅速聚焦事件,促使事件热度呈上升趋势。因此,意见领袖在舆论的形成和强化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尤其是自媒体大V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3.5 官方通报:消解与平息舆论
在5月20日爆出男婴丢失系自导自演后,5月21日,安徽滁州市委宣传部发布纪委情况通报,调查涉事婴儿父亲,之后舆论渐渐平息。
从网民观点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对事件及参与者的处理是舆论的第二大关注点,安徽滁州市委宣传部在一天内发布处理通报,顺应了公众的心声,有利于舆论的消解与平息,这也符合危机公关5S原则中的速度第一原则。
这启示我们,官方的通报和处理结果的公开,要以解答疑惑、平息舆论为目的,准确、客观、公开是消解舆论的有力措施。
3.6 网民: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向与罗宾汉情结
传统的道德观长期作用于社会底层,这种影响往往通过直觉与经验层面表现出来,网民在判断事情时,受到传统道德观影响进行判断[4]。
在周口警方的通报中,对于案件的描述几次修改:最早的警情通报为“醒后发现孩子失踪”,当天晚上定性为“盗婴案”,19日通报婴儿“安全找回”,并告知公众事件为“婴儿丢失”非盗窃。三份警方通报中措辞的修改让公众困惑,进而网络上有舆论矛头直指警方,抨击警方隐瞒案件真相,认为警方疏职。
但警方并非上帝视角,他们也要随着案情的不断披露来不断矫正对案件的定性,措辞的及时修改恰是正确执法的表现。网民的抨击,恰恰反映了网络上民众的一些心理,当官民产生矛盾,根据经验与传统道德观,网民自觉将警方化作“黑暗”的一方。这也是网民“罗宾汉情结”的反映。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英雄。“罗宾汉情结”,也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扶弱抑强的人文关怀。在今日中国,“罗宾汉情结”则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站在弱势群体一方。在周口男婴丢失事件中,网民对警方一边倒式的不理解、抨击,体现了网民的罗宾汉情结。
4 结束语
本文以2019年5月发生的河南周口男嬰丢失一事为列,分析了这起反转新闻中舆论的周期和特点,也给媒体和相关部门以启示:媒体要坚守职能,及时引导舆论,相关部门对于舆情的处理要秉承速度第一、准确及时原则。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社交媒体平台要及时监测舆论,做好预警工作,自媒体等大V的意见领袖影响和网民的“罗宾汉情结”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5):74-76.
[2]匡文波.论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2-117.
[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303-304.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12-113.
[5]熊志.“周口盗婴案系女方策划”,别再为私利愚弄公众了[N].新京报,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