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

2019-12-13 07:15李铭磊
北方音乐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审美教育意识形态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只注重教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应试教育愈加达不到这种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此条件下,以往被忽视的音乐教育被逐渐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多重途径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构建音乐审美教育的师生共同体、在对话与交往中提升音乐人才的审美能力,以此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审美人才。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德育功能;意识形态;对话与交往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起着重要的建设作用。如同政治、科学、宗教、文学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上层建筑形式,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的一种非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形态具有三个基本的表现特征:即它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作为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形态是系统化、整体性的教育体系;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形态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代表着整个群体的利益。音乐是美的艺术、美的外化和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在音乐艺术王国领域中,声音作为最能表现美学特质和最具有美学艺术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占据音乐艺术的主导地位,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性艺术,学习音乐需要将听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培养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所以,大众要体会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可以从听觉上深刻感受音乐的审美形态,音乐审美意识形态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这需要听众从具体的音乐现象和音乐行为中进行概括。

第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阐述审美教育中的德育功能首先需要弄清楚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人的品质、价值观、法律、心理等健康教育,而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感知、音乐欣赏、节奏把握等内容。虽然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娱乐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音乐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中,审美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本质要求和根本灵魂,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情感类的教育,人们在创作、演奏、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本身受到音乐的一种教化功能,自身的品格和情感体验也会富于变化,比如学生可以用眼睛和耳朵体察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体察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自觉地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首音乐作品时,听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对祖国浓浓的热爱之情和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和意志,从而使自身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正确对待世界、对待人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三观,健全自身品格,时刻规范自身言行,从而为祖国的崛起而不断奋斗努力。

第三,在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音乐是人灵魂的象征,是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不管是轻音乐、古典音樂、摇滚音乐还是其他任何音乐,我们都能感受这些音乐类型中富含的音乐精神,比如,作者在音乐演奏中寄托的情感、哀思、悲鸣,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期望等精神层面的表达。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健康、有活力、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音乐旋律、节拍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追求真实、向上、善良、魅力的境界中,从而成为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不可忽视的是,教育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情感教育价值的重要窗口,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的方式,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更不例外。因此,在注重传授学生音乐技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世界的积极构建。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中师生所必须的教育,它主要关注学生的信念、情感、心理健康发展,注重人的自我个性的充分释放,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愉快。在现实的音乐教育中,由于片面强调了审美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从而教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引向了功利学习的层面。情感教育的提出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目标取向上,克服音乐学习中的严重失衡现象,从而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把情感教育视为理想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品质,提高他们对自我情感的把握调控能力,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敢于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

第一,构建音乐审美教育的师生共同体。“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实施个人主义,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功利性严重的片面的教学体系,在这种体制下,高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了竞争,学校完全不具备让学生自由健康成长的环境与土壤,因此,高校必须竭尽全力构建师生通力合作、学生自由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师生在日常交流中沟通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师生在不断的对话与交流中重构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师生共同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营造师生之间浓厚的信任氛围。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审美教育才能有情感和信念的支撑,只有在信任的文化氛围中合作,教师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想什么,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生在互动中实现知识,与成长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增强参与意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二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构建师生共同提供体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撑,实施人本管理的教学学习制度、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从而构建音乐审美教育师生发展的共同体。

第二,在对话与交往中提升音乐人才的审美能力。音乐对话交往教育论主要以交往理论的主体间性、理解、对话、生活世界这几个核心思想来关照音乐审美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对话与理解的过程,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世界生活中生成与发展。对话与交往这两个词有不同的深刻含义,对话是高校开展音乐教学最主要的方式,以对话为形式的音乐审美教学不仅要求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对话是两个甚至更多的主体之间深入的接触、交流、谈判、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交往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不能在脱离与社会的交往中独自存活,一旦放弃交往,人的生命就终结了。交往是生存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本性和本能需要,是人的一项自由权利。在师生的对话与交往中,通过师生的深入交流对话可以使学生尊重音乐审美教育的艺术特质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唤起对音乐的认同感、归属感,尊重音乐、尊重艺术、尊重审美,可以使学生展现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将音乐教育的理念贯穿其中,使感性与理性镶嵌融合,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接受教化、陶冶身心、健全心灵。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的审美教育远远超出了美的本质要求,它将全面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童玉娇.审美视角下的音乐教育[J].当代音乐,2018 (9):51.

[2]张君,李颖.浅谈音乐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2(8): 13-14.

[3]王羽.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5(17):51-53.

作者简介:李铭磊(1985—),男,汉族,山西省运城人,硕士,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审美教育意识形态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