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宁贵 卢志玲 黄培标 黄健伟
[摘 要] 在“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下,采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掌握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特征、搭建网络课程平台与丰富教学资源库、开展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侧重过程性评价的“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灵活运用PBL、CBS、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保障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高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21. 091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21- 0222- 03
0 引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1]。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力、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推动教育领域发生着颠覆性变革,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化。本研究以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某医学院为例,自2012年以来,在10多项教改科研项目支持下,经过6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 相关概念及改革背景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并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2]。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3]。
某高校计算机课程群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数据库技术、医学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部分医药类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实验课程等,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卫生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卫生信息管理学等课程內容,它们主要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与相关应用软件的应用技能。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练、子课程内容部分重叠,课程间缺乏交叉融合与衔接,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多样化实际发展需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课题组成员在该校天空教室、Moodle、超星泛雅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群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创建并开展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它优化了整合计算机课程群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之间的理论和实验操作得到有机结合,更新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探索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特征
“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获得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教育理念、学情分析、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过程性评价五个方面,具体特征如下: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学从“教师”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调整好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索能力,促进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掌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学习者特征和网络课程应用现状:既对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调查,也对学校在用的网络课程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师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大学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测试,根据成绩对学生学习课程进行部分分流。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化评价体系,探索数字大学生信息化评价标准。提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包括强化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形成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注重信息道德培养等。
(3)搭建网络课程平台与丰富教学资源库:在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Moodle、超星泛雅慕课三大平台上,建立了20多门计算机类在线开放课程,并对所有学生开放。根据实际需要开发移动端App,制作教学素材上传到平台上供师生共享,实现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地学习。
(4)开展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PBL、CBS、CCAI、反思评价、微课、QQ群、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与方法,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教学[4]。在信息化教学中,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5)侧重于过程性评价:采取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实验操作测试等方式,逐步完善和加强形成性评价,把平时成绩比重占到50%左右,打破“一考定论”的考核模式。强调师生的双向及时反馈,促进教与学的提高,建立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利用以上五个点合力助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简称“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3 改革成效
(1)倡导教师改革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外出学习和校内培训等学习形式推动新教学法的应用。课程群相关教师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很好地实现了由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计算机操作应用、分析及整合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了课程间教学内容与实验操作的有机融合。计算机课程群“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主要对象为所有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临床、预防、护理、药学等专业中计算机信息操作类相关专业课程。一方面,对课程删减部分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高科技知识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及以“数据库及其应用”相关章节内容有重复情况需要进行删减。另一方面,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与时俱进地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安排好各学期所授课程前后知识点的衔接,突出重点,把相关资料提前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建设多网络课程平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Moodle、超星泛雅慕课三大平台建立十多门在线开放课程,并开发相应移动端App,对所有学生开放。建设了多个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案例及素材、Flash动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纸质教材和实验指导、演示实验视频、可视化虚拟实验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立体化资源,实现线上线下、随时随地、虚实结合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掌握学生信息素养情况,为个性化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提供基础。初步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化评价体系,探索数字大学生信息化评价标准,为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提供了基础[5]。提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包括强化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形成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注重信息道德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教室和网络教室的功能等。评价大学生数字化学习、数字化作品、数字化科研,并给予“信息化学分”,达到一定分值时颁予学校信息化合格证书,未来时机成熟,将信息化合格证书作为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之重要参考依据[6]。
4 研究成果
(1)2012年以來进行了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获得教改立项12项,建设了慕课20多个,针对师生举办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35场。相关研究成果获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软件比赛和教学比赛获奖8项,参与教改的教师个人获得关于教学方面的奖项4项。
(2)经过不断的改革,该校学生参加全省、全国计算机水平一、二等级考试合格率和优秀率获有了稳步提高,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学生信息化大赛获得多个奖项,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省内部分高校推广使用,其教学效果良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校内外共约有25 000名学生从中受益,受到专家同行的充分肯定。
5 结 语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现“变轨超车”的重要手段。除了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使各门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内容共建、共享外,还要灵活运用PBL、CBS、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本文构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掌握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特征、搭建网络课程平台与丰富教学资源库、开展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侧重过程性评价”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增强学生了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良好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2018-04-25.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段宁贵,黄健伟,陶福章.基于PBL的办公自动化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5):605-607.
[5]程翔,黄培标,黄春秋.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J].医学信息学,2014(3):63-67.
[6]凌雁武,陈秉朴,黄启川,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信息化培养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6(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