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以迪 王春东
摘 要:“互联网+”作为一种经济新常态,给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创业思维的模式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的特点给大学生创业思维培养模式带来的新要求,并提出了构建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参与创业比赛、建立创业训练营、开展创业思维课程四种创业思维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思维;模式构建
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体现,也是十九大强国战略目标驱动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高技术人才的需要。随着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创新创业教育逐渐与“互联网+”模式相融合,高校正在通过互联网思维来突破传统双创教育的框架。“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激增、在线支付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经济常态,它除了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更是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它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一定认知误区,部分教师和学生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创建企业的教育,实际上创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思维的养成。创业思维是一种寻找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代表了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方式。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紧紧围绕大学生创业思维模式的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是双创教育的关键因素。创业思维是一种问题导向、个性化、战略性的思维路径,本文将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探讨创业思维的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创业思维的模式及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信息共享。“互联网+”也使人们之间的互动更加迅速和复杂。大学生要适应这种充满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养成一种创业思维——快速反应并迅速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并通过失误不断更正观念,最终使一种创新型想法适应时代需要,甚至引领时代的发展。
(一)创业思维模式
创业思维不是流线型的,而是循环闭合型的,它强调大胆创新和勇于实践,是一种在尝试中不断修正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的是达到一种目标的过程,而不是以结果论成败,它鼓励创新,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突破自我的基础上自我实现(如图1所示)。
创业思维强调想法到行动的转化。创业思维是由一种发现需要甚至是创造需要的想法引发的一系列想法,它鼓励大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如高校的众创空间、创业导师及资助扶持政策等,迅速开始学习相关知识、组建团队、评估风险,并把思想转化为可以实现的行动,通过试误、学习,不断修正最初的想法并将其转化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行为。
(二)创业思维的特点
1.问题导向
常规思维具有流线型、经验性、定式思维的特点,而问题导向型创业思维方法有前瞻性、创造性、针对性等特点,它能指导个体发现现有体制和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既能帮助个体适应经济新常态,也能开辟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
2.个性化
个性化思维是指个体在价值观、意志、情感等方面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思维方式。个性化思维鼓励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求新、求奇、求创意、求独特,探讨事物深层次的发展变化原因和规律,试图从多角度、多专业进行深入思考。
3.战略性
战略性思维不同于战术性思维,后者强调用一種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前者则把具体问题产生的情景和社会背景进行综合考量,全面总结某领域、某行业的发展趋势,将问题的解决上升为战略高度并达到驾驭市场、引领经济潮流的目的。
二、“互联网+”背景对创业思维的要求
马化腾提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互联网+”思维是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将传统行业进行跨界融合或者升级转化。
(一)大数据技术与用户至上理念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了解社会经济的风向变化,这就要求创业思维要保有一种用户至上理念,通过大数据能够很直观的看出目标群体的爱好变化,创业思维应该努力挖掘目标群体的需求和痛点。
(二)信息传媒技术与体验最优
互联网能快速直观的对产品形式进行修正和创新,这就能给客户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客户体验到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后会更倾向于为它付费,这就要求创业思维保持一种对客户体验的强烈关注。
(三)信息爆炸与简约思维
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信息产品,网民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这就要求创业思维应该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逻辑,做好品牌和专业化,把一个服务或者产品做到极致,只有极致才能吸引客户。
三、“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思维教育的模式构建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维从逻辑思维、常规思维、定式思维向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培养应该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遵循“互联网+”时代背景而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思维培养可以通过孵化基地、创业比赛、创业训练营、创业课堂四种教育培养模式来实现,形成以问题导向性、个性化和战略性的创新思维,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高质量的大学生可以反作用于创业思维培养模式,使其进一步完善(如图2所示)。
(一)校政携手构建创业孵化基地
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与政府共同为创业者搭建的企业孵化平台,它具有成本低、政策强、支持足等特点,它能最大限度的通过创业实践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思维。高校应该通过众创空间、创业比赛等途径发现有转化价值的创业项目,帮助它们入驻基地,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建立工作室、创办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思维。
(二)创业团体通过创业比赛锻炼创业思维
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强调较强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创业需要组成创业团体,团体里应包括组织力强的精神领袖、足智多谋的技术骨干和执行力强的行动者。大学生创业团队通过报名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来不断修正创业项目、完善创业思维。目前的国家、省市级别的创业大赛都能引导大学生创业团队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与创业思维紧密结合,加上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的加入,使得创业大赛像企业经营活动里的项目招标。这种大赛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和宣传作用,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的。
(三)专职创业指导师建立创业训练营
创业思维是一种差异于传统教育引导的逻辑思维和经验思维,因而创业思维的培养需要另外有专职、专业、受过创业思维训练的指导师来进行。创业指导师可以是企业家也可以是高校教师,但无论是哪种指导师,都应深入企业进行创业锻炼并进行创业能力培训。创业训练营主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人格的特点、加强创业活动的开展、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将“互联网+”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训练营培养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四)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思维课程
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因而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创业课程需要更加完善并开设。创业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大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信心、决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思維课程应利用线上、线下两种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商业价值思维、协作思维和弹性思维,增强大学生价值创造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创业课程应该积极向国外一些比较完善的商学院学习授课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实操训练、创业校友激励等方式加强创业思维教育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周晓波,丁宁宁.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创业心理教育途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5-77.
[2]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宅示[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4(1):8-8.
[3]胡朝阳.大学生“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建构[J].高教论坛,2016(12).
[4]刘云龙.“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76-79.
[5]张广芝.时代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型创业思维培养模型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7: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