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刚
体育课选项教学已经在高校实行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学生主观认识、参与动机、热门项目等方面,而从运动项目本身特点出发,探究体育课选项与运动项目的内在本质的研究相对较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田麦久先生的“项群理论”分类法[1],就根据各项目体能或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将运动项目归纳为四个大类、9个亚类(项群)[2],揭示了高度相关的一组运动项目的共同特性,为训练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之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近年来,“项群教学理论”[3]的初步构建也受到高度关注。2006年,董文梅、毛振明[4]等人通过专家调查法,探讨运动技能会与不会的区分度,提出“会能度”的概念,将各类运动技能按照其掌握的难易程度予以量化,重新进行划分,并以此探寻同类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共同规律;卡路里(Calorie)是能量单位,被广泛使用于营养计量和健身手册。运动卡路里计算器是运动的必备工具。多个健身、减肥热门网站均提供了运动热量计算工具,为量化能量消耗、指导科学锻炼提供了帮助。
可以说,项群分类揭示了运动项目的“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会能度从运动技能掌握的角度体现了项目的“难易程度”;而卡路里消耗从运动生理角度估算了“能量需求”。三者均为运动项目的内在本质特征。笔者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整理、统计比对、深入分析,以期探索项群、会能度、卡路里消耗与体育课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找出一定的规律与潜在的连接点,旨在提高对运动项目的本质认识的同时,为今后的选项教学提供经验与指导,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将体育选项课向有效教学、卓越教学方向推进。
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2015级学生选项情况为调查对象,以高校体育课选项与运动技能项群分类、会能度、卡路里消耗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
1.2.1 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谷歌、百度搜索引擎上进行检索,搜集项群分类、会能度、卡路里消耗,以及统计学、高校大学生体育选项等方面有关的论文资料,随后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为本文的选题、研究设计及分析讨论提供参考。
1.2.2 专家访谈法依据研究内容,邀请本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一线教师,就本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为撰写论文提供重要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1)体育课选项的基本情况的确定。通过收集、整理、统计学生体育课选项的相关数据,获得选项的基本情况(见表1)。
(2)会能度的确定。在董文梅等人[4~7]的研究中,某些项目提供了的明确的技能会能度值(如短跑0.67、蛙泳0.52等),而另外一些相对复杂的项目则提供了若干分立技能的会能度值(如篮球,提供的是双手胸前传接球0.69、行进间上篮0.58等等)。为统一标准、便于研究,在结合学生基础、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去除了所有项目战术层面的会能度,并针对每一个有分立技能的项目,对其基础、常用的分立动作进行加权处理,进而取该项目各分立技能会能度的平均值,最终确定了各个选项项目的会能度(见表6)。
(3)卡路里消耗的确定。通过查阅《国民体质监测公报》[8],获得20~24岁年龄组平均身高与体重:男,171.9 cm/67.2kg;女,159.9 cm/53.8kg。随后分别填入Healthstatus网站中的“运动卡路里计算器”[9]中,获得男、女在各运动项目中的每小时卡路里消耗值,单位:千卡/小时,结果详见表6。
(4)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 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处理:①不同性别大学生选项与项群分类的关系分析采用卡方检验;②大学生选项情况、会能度、卡路里消耗的数据正态分布检验采用Shapiro-Wilk(s-w)检验;③体育课选项情况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的关系分析,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资料、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整理、比较、归纳、分析。
2.1.1 体育课选项与项群分类基本情况根据学校开设的体育课选项内容,以及各项的具体选项人数,结合项群分类理论,归纳出体育课选项与项群分类的人数分布情况(见表1、图1)。
表1 大学生体育课选项与项群分类的人数分布表
图1 体育课选项与项群分类、运动项目人数分布图
从表1、图1可见,学校体育课共开设7门选项,隶属于两大类(技能主导类与技战能主导类)、三亚类(项群):同场对抗性(下文简称“同场”)、隔网对抗性(简称“隔网”)与难美性(简称“难美”)项群。
图1a可见:从项目选择的热度来看,总体而言,乒乓球、羽毛球选项的人数最多,排球选项人数最少。图1b显示:男生更热衷于选择传统三大球中的足球、篮球,以及乒乓球,无男生选择健美操;而图1c显示:羽毛球、乒乓球与健美操、武术受到了多数女生的青睐,只有1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传统三大球中的篮球、排球,足球则无女生选择。从项群分类的角度看,总体选项上,隔网类项目占据了半壁江山,同场类、难美类选项则各占约25%。男生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同场对抗类,近四成学生选择了隔网对抗类,只有10%的学生选择难美类中的武术;女生方面,有58%的学生选择隔网类项目,难美类学生占比35%,只有7%的学生选择了同场对抗类中的篮球选项,无女生选择足球选项。
2.1.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课选项与项群分类的数理统计结果为了探寻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课选项与项群分类之间的关系,首先确定性别、项群分类为两个定性的分类变量。对人数分布进行加权处理后,通过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Crosstable)进行整体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2、表3。
表2 体育课选项“性别—项群分类”交叉表
表3 体育课选项“性别—项群分类”卡方检验值
由表3可见:从整体上看,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课选项“性别—项群分类”卡方检验P<0.001,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课选项在三组项群间的选择有显著差异。为具体了解三组中每两组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两两对比检验,并结合联合概率进行分割。由于需要比较三次,因此将检验水准降低为0.05/3,即0.017。详细两两对比检验结果见表4、表5。
表4 体育课选项“性别—项群分类”两两对比交叉表
表5 体育课选项“性别—项群分类”两两对比卡方检验
通过两两对照比较发现:大学生体育课选项时,不同性别任意项群两两之间的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17,说明每个项群上的男女生人数分布均存在着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综上,结合整体多重与两两对照比较的卡方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大学生体育课选项中,不同项群分类(同场类、隔网类、难美类)的运动项目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2.2.1 高校体育课选项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基本情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各体育课选项的会能度、(男女生)卡路里消耗,结果见表6。
表6 体育课选项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情况统计表
从表6可以看出:各体育选项的会能度排名依次为:健美操、羽毛球、武术、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作为一个量化指标,会能度分值越高,表明难度越低。其中,分值在0.2—0.5间表明运动技能学会的难度较高;分值在0.5—0.8说明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不高;分值在0.8—1.0说明非常简单易学[4,11]。由此可见,学校开设的7个选项,分值均在0.5—0.8之间,即均属于复杂程度不高的“中间型运动技能”。
表6同时可见:各体育选项的单位时间卡路里消耗排名由高及低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和健美操、武术、乒乓球、排球。由于卡路里消耗计算与体重相关,而男生的平均体重(67.2kg)是女生(53.8kg)的1.25倍,因此相同的运动项目男生的卡路里消耗也是女生的1.25倍。
综合以上会能度、卡路里消耗的数据,结合体育课选项的具体情况,得到了男生、女生选项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的基本情况。结果见图2。
图2 学生选项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气泡图
图2可见:7个体育选项的会能度均值为0.65,男生7个选项的平均卡路里消耗为360千卡/小时,女生为288千卡/小时。由会能度和卡路里消耗的平均值组成的辅助线,将整个坐标分为四个象限。各个项目在四象限的分布见表7。
表7 不同运动项目在会能度、卡路里消耗的四象限中的分布
会能度方面,男生选项人数最多的三大项目:足球、乒乓球、篮球,均处于低会能度象限,说明男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会能度较低、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而女生选项人数最多的项目中,除了乒乓球外,羽毛球、健美操和武术均处于高会能度象限,说明女生可能倾向于选择会能度较高、难度较小的运动项目。
卡路里消耗方面,未能从图中发现学生选项与卡路里消耗的明显特点与趋势。
2.2.2 体育课选项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的数理统计结果为了探寻高校体育课选项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之间的关系,首先确定以学生选项情况、会能度、卡路里消耗为变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由于样本量较小因而确定采用Shapiro-Wilk(s-w)检验。结果见表8。
表8 学生选项情况、会能度、卡路里消耗正态性检验
作为分析成分的“卡路里消耗”不满足正态分布,因此舍弃了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进而选择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见表9。
表9 学生体育课选项与会能度、卡路里消耗之间的相关性
表9可见:男生选项与会能度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而女生选项与会能度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即男生倾向于选择会能较低、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倾向于选择会能度较高、难度较小的项目。这也为之前的分析结果提供了统计学支持。
项群是运动项目的一种类属聚合。陈亮、田麦久[12]等人的研究总结了各个项群的竞技特点及获胜途径,结合本次被研高校体育课选项的开设情况,汇总如表10。
表10 不同项群的竞技特点及获胜途径[12]
之前学者的研究显示:学生个性特质、体育选课和运动项目特点三者之间关系非常紧密[12],而项群是在成绩评定、动作结构、对抗特性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的运动项目的一种“集合”。本次研究发现:在大学生体育课选项中,不同项群分类(同场类、隔网类、难美类)的运动项目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同场对抗类与隔网对抗类项目,其共同特点为:动作结构多元变异、对抗特征为直接攻防、直接对抗,并具有集体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提高自我与团队的竞争力,会逐渐体现出对战术的一定需要;而女生选项主要集中于隔网对抗类与表现难美类,其共同特点为:运动时相对独立,个体独自完成(武术、健美操)或配对完成(羽毛球、乒乓球),运动进行过程中身体不发生直接接触,且相对于同场对抗类,其运动空间较小、总体跑动距离也较少。此外,即使是隔网对抗类中,女生也是多以相互“喂球”、多打回合为目的,而不以运用战术、斗智斗勇、战胜对手为目的。
简而言之,相较女生,高校男生更喜欢强对抗性、多战术性、高集体性的项群项目,不畏惧身体接触、而女生喜欢无接触、弱对抗、小空间、低群体性的项群项目。不同项群不同的特点与魅力,以及男女生各异的个性特征[13]、运动动机[14~16]等,可能是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此外,文献显示:技术动作结构相似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同一项群不同项目之间存在技能迁移[17],因此若学校有条件在不同年级多次选项,从技能更快、更好掌握的角度,可鼓励学生先后选择同一项群技术动作相似性较强的项目进行学习,最大化地促进技能之间的正迁移。
2009年,董文梅等在实验中选取代表日常动作技能的走、跳、踢、推、鞭打动作与之相似的运动技能(走——竞走、普通跨越——跨步跳、踢腿——足球脚背正面踢球、推门——篮球双手胸前传球、拍蝇虫——网球大力发球),通过运动学和肌电的同步分析,发现会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会能度与日常生活中动作技能的相似程度有关,与日常生活中动作技能相似程度高的运动技能,难度低,会能度数值大。(2)运动技能“会能度”与动作本身的特点有关,包括:①与动作技能本身的复杂性有关;②与参与肌肉的多少、肌肉用力的大小有关;③与完成动作的时间、速度有关。[6,18]
结合会能度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男生倾向于参与动作元素多、复杂程度高、参与肌群多、发力猛、速度快的运动,其原因可能是男生更注重心理效应的特点,在体育锻炼中更愿意追求刺激、对抗竞争[15],通过低会能度的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增长肌肉,更体现男生的阳刚之气、英雄之美;女生可能更倾向于动作元素少、简单易学、省时省力、轻松平缓的高会能度项目,更注重美的体验[15],其参与运动的目的更多的是塑造体形、带来快乐与课程考核、学分要求[16]。
根据体育课选项与会能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置体育课程,并在部分学校开设体育选项课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时,改设特点相近的运动项目,从而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要,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随着各类手机运动App、可穿戴设备等的不断普及,步数、心率、卡路里消耗等指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卡路里消耗较步数更“精确”计量不同方式的运动消耗,较心率更“接地气”的记录能耗积累,且能与食物的热量摄入,以及“减肥”直接联系起来,因而在年轻人中广受青睐。
然而在本次研究中,并未发现高校体育课选项与运动项目卡路里消耗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三点有关:(1)课堂中,“温柔体育”的长期存在,使学生对运动项目卡路里消耗的敏感性下降。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都是“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且“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被称之为“七不三无”的温柔体育[19]。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学生的卡路里消耗总维持在低水平,部分学生甚至从未体验过运动后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忽视、“无知”各运动项目间卡路里消耗差异的存在;(2)卡路里消耗受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极大。较项群分类、会能度等运动项目的其他内在本质而言,卡路里消耗是最不稳定、最难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如果将项群分类、会能度比作“被动式器械——跑步机”,定速后不跑就得摔下去的话,那卡路里消耗更像是“主动式器械——椭圆机”,即“你用多大劲,椭圆机就动多快”。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游的发展、“丧文化”等精神鸦片的传播[20]等,使很多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下降,“课余宅、课上懒”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样踢球一小时,积极的学生能飞奔全场,而消极的学生则早早“散步”,这显然会造成实际卡路里消耗值与理论卡路里消耗值的较大差异;(3)卡路里消耗测量装备的计算结果不够精确。对于常用手机运动App与可穿戴设备而言,虽然内置了运动传感器,甚至是心率传感器,但在卡路里消耗计算方法中,仍是由代理算法间接测出,大量使用统计值与估计值,公式本身并不严谨,因此对热量的估算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参考作用[21]。对于“体育课选项与运动项目卡路里消耗之间关系”探究的深入,仍需要更有效的运动参与引导、更稳定的运动状态保持,以及更精准的运动数据获取等进行保障。
(1)项群分类揭示了运动项目的“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会能度从运动技能掌握的角度体现了项目的“难易程度”;而卡路里消耗从运动生理角度估算了“能量需求”。三者均为运动项目的内在本质特征。
(2)在大学生体育课选项中,不同项群分类(同场类、隔网类、难美类)的运动项目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3)不同性别大学生选项与运动项目会能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男生选项与会能度显著负相关,女生选项与会能度显著正相关。
(4)未发现高校体育课选项与运动项目卡路里消耗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1)在“健康第一”基本思想理念的指引下,尝试加强体育教学与项群理论的联系,进一步完善项群教学理论的构建,深入项群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移植与改造,并联系同群内容间迁移规律和逻辑秩序,为指导学生科学锻炼、掌握技能提供指导。
(2)“会能度”理论是研究运动技能难易度的一把重要“钥匙”。建议研究者加强会能度横向(更多运动项目会能度的获取)与纵向(不同年龄、学段学生会能度的变化)的研究。此外,虽然本次研究通过对“分立技能会能度”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到“整体会能度”,但在实际运动技能教学中,更要重视各分立技能的会能度。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合理安排内容,(必要时)实施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技能推向最近发展区。
(3)要做到准确的卡路里消耗需要运动参与的引导、运动状态的保持,以及精准数据的获取。积极践行王宗平教授提出的“有课时、有密度、有强度”,以及季浏教授提出的“有运动负荷、有体能练习和有运动技能”的新“三有”理念,同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最后要进一步提高卡路里消耗计算装备的精确性,除身高、体重、运动传感、心率传感外,考虑纳入呼吸频率、血氧等参数,从而更好地监测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