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宁 张霜叶
摘 要:阅读是加快自身专业发展核心途径。而图书馆员阅读在增强自身能力的前提下,保证个人专业发展、图书馆事业发展间稳步前行的基调。即在图书馆员阅读中,以工作特点为前提,通过职业阅读和科研阅读获取专业知识,以便在服务用户的基础上,展现馆员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员阅读重要性的思考,探讨其专业能力构建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员 阅读 专业能力 构建
隨着现代化社会的到来,各地图书馆纷纷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图书馆日”等活动,用以在倡导阅读重要性的同时,做好全民阅读工作,以便更好展现图书馆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书香中国,引领未来”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主题,以阅读空间、全民阅读“倡导者”的角色,图书馆时刻肩负着阅读兴趣培养的责任,而这更是无疑增加图书馆员的工作量。为更好达到此目标,图书馆员只有在逐步增强自身阅读水平、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才可获取承担全民阅读的责任。
一、图书馆员阅读的重要性及现状
1.重要性
首先,增强图书馆员专业能力。阅读活动的有序施行,可逐步增强图书馆员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水平。即图书馆员肩负着读者思想传递与引导的使命,合理运用现有馆藏资源,提高文献利用率和阅读率,是其首要思考的对象。若要落实此项目标,图书馆员则应以扎实且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前提,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更为充沛的知识,以便可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使信息文献服务工作更具价值。
其次,塑造图书馆员形象。对于图书馆员而言,其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对图书馆事业需求的体现,更是加快社会科教进步、提高全民素质的前提。即图书馆员通过知识服务、信息服务等形式,逐步增强读者主动性阅读,再依据学习和阅读等方式,充足自身知识架构。
最后,加强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灵魂”,若要更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则可在要求图书馆员做好阅读工作的同时,逐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通过专业能力的充实,创新信息服务范围、内容与方式,以便可保证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的效果[1]。
2.现状
其一,忽视专业阅读。对于图书馆员而言,忽视专业阅读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职业瓶颈:图书馆员因职业观念的限制,往往会出现职业精神匮乏的现象,甚至在欠缺工作主动性的同时,难以精准协调工作时间,使之在面临“职业心理极限”的前提下,对自身阅读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职业病:图书馆员不阅读的现象等同于厨师在家不做饭,即使是翻开某本书,不是职业需求就是“别有用心”,特别是在读者眼里馆员更是类似于“书香门第之人”。但事实却与之相悖,图书馆员因长期从业于杂乱无章图书环境内,不仅需面对读者的多样化需求,还会在领导检查时呈现焦头烂额的状态,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图书馆员职业病的出现。
其二,女性馆员极多。通过对国内图书馆员整体队伍的思考,可知女性馆员占据较多比例,而性别的差别导致女性馆员在家庭生活中叶承担过多的责任。再者,正三角形图书馆员岗位结构的呈现,致使阅览接待和书库管理等岗位较多,而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后勤等岗位较少,导致馆员上班时呈现打扫和整理等事务性工作状态,而下班则因忙碌家务琐事,难以为专业阅读提供时间。
其三,侧重功利性阅读。目前,诸多图书馆员在专业阅读过程中,均以科研、职称晋升、写论文等目的为核心,因阅读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导致其自身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即在职称晋升前,利用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查阅满足自身需求,而在今生后,则该类文献无人问津。例如:以笔者就职的图书馆为例,正高职称馆员因多年无科研、课题成绩,多存在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即在馆员结构相对复杂的条件下,专业型人才缺失尤为严重,而部分馆员为获取职称晋升资格,对枯燥无味的文献予以查阅,而在职称取得后,该类文献必将束之高阁。
二、图书馆员阅读的方式及特点
1.阅读方式
粗读:作为图书馆员阅读的“第一步”,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走马观花,而是对文章内容予以统筹把控的阅读方式。即通过对文本整体把控的形式,掌握书名、摘要和作者简介等内容,再以文本内容略读,精准掌握其内容要点,鉴别其是否可向读者推荐。
精读:作为粗读模式的升华,是指在具备阅读兴趣的前提下,融合自身专业需求、爱好等条件,对优秀作品予以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方式,多体现在经典名著阅读中。即该种阅读方式,不仅可稳抓文本的细微点,还可借助深层意蕴的融合,获取相应的知识量,以便可作为文献服务、读者服务间的“桥梁纽带”,有利于图书馆员优质服务工作的施行。
融会贯通:是对文本内容予以深化理解、思考的阅读方式,即在阅读期间,有意识地触及相应知识领域,再通过各类知识间的渗透于扩展,起到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的意义。总之,阅读既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增强图书馆员综合素质,保证自身文献信息服务工作质量的关键[2]。
2.阅读特点
浏览阅读:是以搜寻信息为前提的快速阅读方式,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往往较差于一般速度的阅读。即浏览阅读是指在对文本理解要求不高的前提下,强化阅读速度与内容而采取的阅读方式,可获取较多的知识。而在图书馆员阅读中,浏览阅读可帮助其快速掌握文本概况、要旨,再依据自身较大的阅读量,融合信息挖掘、筛选和分析、抽取与加工等形式,为读者创造高效的、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这也是对图书馆员素质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直观体现。
职业阅读:是以工作特点或需求为导向,逐步增强自身综合能力而采取的复合型阅读,图书馆员则可利用该种阅读特点,对文本内容、方式予以完整性和整体性、广博性与连续性整合,再依据读者需求、个体间的差别,为其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若要更好达到此目标,图书馆员则可在日常阅读中,侧重职业阅读特点的融合,以自身岗位为基准,对文本内容的目的性、有效性与独特性、差异性等要求予以衡量,以便满足自身职业发展的要求[3]。
导读阅读:作为图书馆员基础性、重要性的工作,其阅读效果是对馆员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衡量。因图书馆是服务于读者阅读需求而构建的信息场所,协调把控现有资源与条件,增强信息服务质量,提高读者阅读率,是目前图书馆员首要思考的对象。具体包含以下内容:指导读者如何快速检索信息;正确使用图书目录;借助工具书的使用,精准查找书籍等。另外,图书馆还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以国内外事件、院校教学活动或组织活动,举办目的性强、针对性强、计划性强的专题图书展,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逐步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便可使其阅读期间深受启发与教育。
专业阅读:是指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或针对某专业、某项工作而获取的文献信息阅读形式。图书馆员作为专业阅读人员,可通过有效的阅读活动,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文献信息服务。叶圣陶先生曾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即图书馆员的阅读则是通过对其他作者能量、营养的“吸收”,再以“倾吐”的服务模式,使阅读文本能够展现自身的高度价值。除此之外,图书馆员专业阅读过程中,不仅应将阅读视角聚焦在图情、学术与文献等领域,还应侧重把控各学科间的相通性、相容性[4]。
三、图书馆员阅读与专业能力构建的几点措施
1.充分阅读馆藏资源
针对图书馆来讲,读者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则为对馆藏资源的使用,例如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网络信息等,而这不仅是图书馆员、读者走向图书馆的阶梯,更实现衔接好馆藏资源的纽带。若要做好图书馆员阅读专业能力的构建,则可要求其精准且详细把控现有馆藏资源,例如各学科、各领域图书馆藏概况、读者大致需求、數据库操作与使用等,再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拓展阅读,使其可在精准把控各地区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等现状时,构建较为独特的图书馆风景,以便强化读者对各地区文化的传承与掌握。
例如:在县级图书馆中,因规模、设备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导致馆藏资源相对较少,且在馆员数量和整体水平配置上仍较落后于公共图书馆。但是,在该类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问题上,也不容小觑,即馆员应依据本馆现有优势,以坚持刻苦和认真踏实的态度,对馆藏资源予以熟练阅读,以便可在保证自身知识储备量的同时,科学构建自身的阅读与专业能力,使其更好为读者提供服务[5]。
2.强化馆员自身专业素质
思想素质:作为合格的图书馆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准则(例如真诚服务读者、明确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等),还应时刻坚守“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理念,以便可为读者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务。同时图书馆工作呈现系统性的特点,馆员间应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侧重团结合作的必要性,不可过于在乎个人得失,而这作为馆员的核心修养、精神境界,可通过阅读的方式逐步渗透至自身思想内。例如:个别人虽相貌普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现象,则会使人感觉其如沐春风、深邃厚重。
业务素质:满足读者需求、查找书籍是图书馆员基本且重要的任务。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时代的到来,为更好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对图书馆员业务素质也提出更为严格的标准,即不仅应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应在信息海洋内快速挖掘读者所需信息,以便更好为读者起到指导、协调的作用,并非表层意义上的书籍提供者、守护者。除此之外,图书管理是专业性学科,存在一定的规律,馆员应在精准把控工作规律、工作特点的同时,对馆藏范围及特色予以全面把控,以便更好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工作。
3.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因时刻肩负着“终身阅读、全民阅读”的职责,不仅应注重个体阅读能力的展现,还应时刻侧重图书馆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即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切实各项目标的前提。即图书馆员以引导的作用,鼓励读者主动阅读,再通过专业能力的有效构建,用以为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例如:医学院图书馆员可在做好日常工作时,针对和医学相关的图片或书籍,应协同存放,例如若为中医书籍,则可将穴位图、相关书籍放置在一起,且以相对显著的位置效果,便于学生的阅读,虽学生并非专门为该类书籍而来,但反复地观看,可在潜移默化的角度将其“复制”在脑海深处。
同时,图书馆作为文化单位,是人类智慧结晶汇聚的宝库,而图书馆员在外界来讲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从业人员,而是带有书卷气息的学者。对此,在图书馆员管理中,管理层不可仅将其认定为岗位责任者,而是应将其作为宝贵的精神资源,以倡导读书风气为目标,定期召开读书活动,不仅可对工作效率高、学习成果良好的馆员予以鼓励,还可督促其共同努力,赢得较强的职业自豪感。
4.创新馆员职称评聘机制
教育部门将院校职称评聘权力的下放,可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其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在图书馆员职称评聘中,创新馆员职称评聘机制,能够在预防其阅读功利性、盲目性现象的同时,充实自身修养,以便更好为读者提供高效、优质化的服务。但是,在具体情况下,部分馆员为获取职称,仅注重材料间的堆砌,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若做好职称评聘机制的创新,则可在融合岗位工作、科研工作的前提下,摒弃传统“论资排辈、论资排称”的现象。再通过已评职称馆员的跟踪调研,要求其定期查阅图书馆文摘或文献、写读书报告,不仅可使科研工作更具深度,还可在带动低学历、低职称馆员学习的前提下,营造传、帮、带的图书馆良好读书环境。必要情况下,还可通过图书专业人才、计算机人才的引荐,以便可在弥补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逐步增强现有图书馆员阅读素养与专业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图书馆馆员而言,阅读能力即是保证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提,更是衡量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对此,应在图书馆日常管理中,做好图书馆员阅读专业能力的构建,以精准把控其阅读现状及重要性为基准,使之在融合现代化阅读方式和阅读特点的同时,逐步做好自身专业能力的构建,以便更好为馆员、图书馆间的协调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蔡晓峰.图书馆员的阅读与专业能力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21-21.
[2]刘云兰.图书馆员专业阅读与专业能力的提升[J].云南图书馆,2016(2):25-27.
[3]宗萍,金烨,刘阳,等.高校图书馆员专业能力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13):359-359.
[4]李璐璐,李立威.阅读推广视角下的馆员能力构建[J].晋图学刊,2016(6):30-32.
[5]何子涛.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员专业阅读与专业能力的关联[J].资治文摘,2015(11):206-206.
作者简介
袁宁(1970.06—),女,汉族,陕西铜川人,铜川图书馆,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全民阅读及图书馆建设。
张霜叶(1971.04—),女,汉族,陕西澄县人,铜川图书馆,本科,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