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玲
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安排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更是引导学生与民间故事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以教材为契机,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在小学民间故事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引导学生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以班级自编民间故事集为依托,带领学生讲故事、画故事、学故事、编故事,能够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讲故事,感受情节美
在学习课文《牛郎织女》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从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中,从悬念与伏笔中,从封建专制与追求自由的矛盾冲突中,感受民间故事的情节之美,充分激发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兴趣。同时,笔者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挑选最喜欢的故事,参加班级的民间故事会。
故事会上,学生们带来了10个精彩的民间故事,有凄美动人的《梁祝》《白蛇传》,有机智幽默的《阿凡提的故事》《列那狐的故事》,甚至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家乡传说《沧海桑田》《青墩凤凰村的传说》……精彩纷呈的故事将全班同学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孩子们一起放飞想象,用心聆听,绝妙处或唏嘘不已,或拍案叫绝,或潸然泪下,与故事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完全沉醉其中。
画故事,描绘意境美
学生们在搜集、讲演故事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魅力。然而,故事讲完了,民间故事是不是就学习结束了呢?能否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民间故事呢?笔者尝试在班级开展民间故事项目化学习,首先从编印“民间故事集”开始。
故事会上,学生交流的故事都非常精彩。为此,笔者动员学生们给这些故事配上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故事内容画下来。学生们热情高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对故事产生的背景、年代,甚至当时的文化背景、服饰潮流、建筑特色等都进行了想象、猜测、求证。因为民间故事大多具有神话色彩,又是人民群众口耳相传,许多细节都有不确定性,然而,正是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们才产生了更多思维的碰撞,想象的画面也更加斑斓瑰丽,故事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再配上先前的故事,一本精美的 《班级民间故事集》便诞生了。
学故事,感悟表达美
经典的故事总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笔者引导学生开展集体阅读活动,通过小组共同研学《班级民间故事集》,去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结构之美。
民间故事大都是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它用生动形象的口语去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宛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发现了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感受到了口语化表达的魅力。民间故事《梁祝》影响深远,衍生出连环画、越剧、音乐等,形成了独特的“梁祝文化”。学生们在学习时,就对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的唱词特别感兴趣,如“你不见雌鹅她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小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口语化表达更加符合他们语言发展的需要。
民间故事结构精巧,惯用伏笔。如《猎人海力布》中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无论动物说了什么话,都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而在故事的结尾,海力布为了让乡亲们相信灾难即将到来,不得已说出动物的话,变成了石头。
又如《牛郎织女》中,老牛在临终前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并叮嘱道“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也为后文牛郎披上牛皮去追织女埋下了伏笔。在集体阅读民间故事集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的结构密码,对他们来说,受益匪浅。
编故事,发现意蕴美
学习民间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此时,适时地点拨、激发,使学生们产生创编故事的热情,让民间故事学习走向纵深。笔者在《班级民间故事集》最后留下了一些空白页,并激励学生:“同学们,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魅力。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故事,相信你的心中一定也泛起不少故事的浪花,采撷几朵,把它们写在故事集的最后,为自己的民间故事学习之旅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在编写故事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这些经典故事,努力发现它们的共性,除了语言、结构表达之美,还要关注作品的主题、意蕴,想想人民群众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他们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许多故事中都有神奇的、超自然的力量。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中的老牛和喜鹊,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为什么那么机智,简直无所不能?只有关注了民间故事的深层意蕴,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有意义的、有意思的故事。
借助编写《班级民间故事集》,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开展关于民间故事的项目化学习,轻轻敲开了民间故事王国的大门。畅游其中,惊喜连连,收获多多。这也是一次奇妙的课程开发之旅。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學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