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合肥市二院广德路院区,安徽合肥 230000)
ICU是医院中较为重要的科室,ICU内的急诊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功能出现严重的障碍,导致患者的循环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均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会对神经造成较大的损伤[1]。偏瘫,颅内出血,药物中毒是急诊ICU患者常见的病种,急诊ICU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患者在长期的卧床期间会因缺乏锻炼而出现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3]。该文样本选取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7月,主要研究早期运动护理对急诊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及血流平均速度,现报道如下。
选取在该院急诊ICU接受治疗的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5)、观察组(n=36)。 对照组:年龄 47~81 岁,平均年龄(64.02±6.24)岁;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15~22 d,平均住院时间为(18.48±1.69)d。 观察组:年龄 48~82 岁,平均年龄(64.98±6.35)岁;男性患者 21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23 d,平均住院时间为(18.97±1.72)d。2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措施为: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在病床上进行康复,这时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床头抬高,定期的帮助患者按摩肢体、翻身等动作,促进其血液循环;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则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患者实施合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使患者能够对疾病有全面的认知,并减少患者的负性心理,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的康复。
观察组接受早期运动护理,护理措施为:(1)被动活动:使用枕头将患者的后脚跟垫高约30°,将患者的双下肢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足踝部位的运动,主要包括被动伸屈运动、旋转等,运动的频率为15次/min,每次运动3 min,早晚各进行一次活动;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被动活动双侧膝关节,进行膝关节的伸屈运动,运动的频率为15次/min,每次运动3 min,每天进行一次的训练;患者的麻醉效果消失后,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翻身运动和肢体按摩,每2 h进行一次。
(2)主动活动:若患者意识清醒,则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活动,在活动时先进行深呼吸15次,然后开展肌肉的收缩训练,主要包括股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等肌肉部位的训练,在训练时使肌肉保持收缩状态5 s,然后再放松5 s,按照此种训练方式反复训练,共进行30次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屈曲、内翻、外翻运动,每分钟进行20次的训练。
治疗后统计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住院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并进行对比。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s)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流峰速度为(56.35±5.42)cm2、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为 (35.73±3.39)cm2,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对比[(±s),cm2]
表2 两组患者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对比[(±s),cm2]
观察组(n=36)对照组(n=35)t值P值组别56.35±5.42 42.87±4.11 11.783 4 0.000 1 35.73±3.39 25.84±2.36 14.228 7 0.000 1静脉血流峰速度 静脉血流平均速度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2.53±6.07)分、神经功能评分为(10.15±0.93)分、住院时间为(12.06±1.05)d、运动功能评分为(65.31±6.37)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住院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住院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
观察组(n=36)对照组(n=35)t值P值组别62.53±6.07 42.45±4.02 16.385 2 0.000 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10.15±0.93 14.17±1.28 15.171 0 0.000 1神经功能评分(分)12.06±1.05 15.36±1.42 11.156 0 0.000 1 65.31±6.37 51.29±5.07 10.242 8 0.000 1住院时间(d)运动功能评分(分)
急诊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此科室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均较为严重,生命体征较不平稳,病情进展较快,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较大的影响[4]。急诊ICU患者的脑部神经、血管等受到缺血、缺氧的影响而出现坏死、软化现象,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临床上会对急诊ICU患者实施积极的治疗,以减少疾病对患者的损伤,但是在治疗后患者仍会出现偏瘫等后遗症,患者的行动功能严重受限,使得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在病床上进行康复,在此期间患者极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因此要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5]。
该次研究对患者实施早期运动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护理时先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活动,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保持肌肉的功能,当患者可以主动运动后,给予患者主动活动指导,可以显著提升肌肉的运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该文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流峰速度为 (56.35±5.42)cm2、静脉血流平均速度为(35.73±3.39)cm2,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2.53±6.07)分、神经功能评分为(10.15±0.93)分、住院时间为(12.06±1.05)d、运动功能评分为(65.31±6.37)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ICU患者接受早期运动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流速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被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