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光逊 西伟力 尤学一
1.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天津生态城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1.1.1 资料收集
(1)资料的完整性
场地环境调查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等。当调查场地与相邻场地存在相互污染的可能时,还需调查相邻场地的相关记录和资料。场地基础资料是整个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要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技术规范给出的资料清单,重要资料的缺失,会对监测计划的制定带来较大影响。
(2)资料的准确性
资料类别较多,来源多样,错误、过期的资料对后续工作会造成严重干扰。所以资料收集后,要进行资料准确性的核查。核查内容包括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对于非官方提供的资料,能现场核实的尽量现场核实,不能现场核实的可考虑采取多人或多角度进行真实性验证。对于收集的政府文件、标准文本、区域信息等,要特别注意其时效性,避免过期资料的误用。
1.1.2 监测范围、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确定
制定的监测计划需包含监测范围、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等基本内容,还要包括制定采样方案、制定健康和安全防护计划、制定样品分析方案和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程序等,确认监测范围是否覆盖了场地全部区域,监测点位设计监测对象是否涉及了全部关键环境要素,监测项目是否覆盖了国家及地方相关环境标准中要求的项目,是否具有满足环境标准的监测方法,如目前没有国标方法,就要及时沟通、讨论,修订监测计划。
1.2.1 样品采集和运输
现场采样时首先要注意核查点位布设的合理性、采样的可行性。由于现场情况复杂,尤其是土壤、地下水采样涉及钻井等,若发现预先布设的点位不适宜采样,可能会有点位的现场调整。同时要注意调整后点位的代表性,尽量不违背监测计划的初衷。
样品采集是场地环境调查监测的重要环节,采样不规范带来的误差往往远大于实验分析的误差。进行监测全过程控制已成为业界共识,作为样品流转的起点,采样时要严格按照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要求进行。需要现场测定的项目必须在现场检测,送实验室检测的项目,要第一时间分装、固定,特殊项目样品要即时冷藏。
1.2.2 样品交接和分析
样品送达实验室后,填写交接单,按指标分析方法要求分类保存。实验室分析是获取数据的最终环节,要按照监测计划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保证数据精度可以满足相关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等的要求。实验室应按照计量认证体系要求,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案,确保数据准确可靠。目前现行的分析方法标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现场快速监测方法欠缺,且多为定性、半定量或非标方法,不能进行计量认证,数据权威性受到质疑;监测方法不健全,尤其是土壤方法,存在有标准限值的指标但无监测方法支持的情况。
1.3.1 数据的完整性及合理性
监测报告编制阶段包括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报告等内容。要注意数据信息的完整性、数据的逻辑合理性的审核,必要信息不能缺失;有逻辑关系的数据,如氨氮含量一般小于总氮含量,化学需氧量含量一般大于生化需要量含量等,不能自相矛盾。同时要查看监测数据与现场踏勘信息的一致性,如同一生产工艺污染物类别的一致性,同一点位土壤与地下水典型污染物的一致性,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现状的符合性等,让避免出现诸如有污染现状却无指标检出的情况。
1.3.2 结论的可靠性
监测报告往往需要做出监测结论,作为全部监测工作的“产品”,要对监测结论严格把关。需要做标准符合性判断的报告,编制时要注意标准的变更情况,对有标准限值的分时段执行,要特别注意,及时更新适用限值。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调查结论的报告,编制时要审核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如所用公式、模型的适用条件,必要时给出结果不确定度,确保结论科学严谨。
规范工作流程,是质量工作的制度保证。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确定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工作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监测计划制定、监测实施、报告编制等标准化程序。细化各工作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形成标准化的记录或表单,如资料清单、现场勘察记录、人员访谈记录、监测任务单、现场采样记录、样品流转单、样品分析记录、监测报告模板等。各表单中字段内容严格依据技术规范及标准方法设置,通过记录或表单的填写,规范、提醒、约束人员的工作行为。建立记录或表单的三级审核记录,设置人员权限,按照权限填写、审核记录,通过记录的提交与流转,推动工作的进行,同时通过记录的痕迹来明确人员责任。工作流程的规范和人员责任的落实,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人员疏忽导致的工作环节缺失问题。
场地环境调查工作环节多,数据量大,可以借用多种成熟技术,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用3S技术辅助点位布设,提高点位精确度;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文档资料的自动化管理,便于查询、引用和归档;用电子记录表单代替纸质记录表单,实现数据在记录表单间的引用、流转,避免数据的手工录入及重复录入;优化记录数据填写方式,部分数据通过选择下拉菜单填写,规范填写内容;设计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的统一管理,统筹各环节进度安排,统一管理记录表单格式,计算、分析、统计监测数据,自动生成制式表单。工作方法的优化,用自动化替代部分人工,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偶然错误的发生。
全面落实CMA计量认证相关要求,制定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计划,对监测工作各环节、各指标实现质量手段全覆盖,采用空白值、方法检出限、灵敏度、线性范围、平均相对偏差、相对误差、加标回收率等系列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定量描述数据的可靠性。指标体系提供了定量数据,定期总结并形成质量控制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实验条件的变化,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防微杜渐,避免不符合工作的出现。
目前CMA认证的要求更侧重于实验室操作,现场采样以及监测操作覆盖较少,而现场条件往往比较艰苦,突发状况多,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现场采样是样品流程的开端,取样点位代表性差,或者现场样品保存不当导致的数据偏离,与样品分析误差相比可能大数倍。采样的失误,往往在监测数据汇总分析时才能显现,此时再进行弥补,时间和费用成本很大,甚至无法重新采样,这对监测结论的科学性是巨大风险。实践表明,现场工作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也体现了从业单位和人员能力水平。建议制度和技术双管齐下,一方面制定现场作业指导程序,并将具体操作转化为记录信息,现场人员通过填写相应记录,保质保量履行工作程序;另一方面进行技术优化,开发可加载在手机、PAD等移动端的数据管理系统,现场采样数据即时录入、存储,避免发生记录补填、漏填、丢失等现象。严格现场工作和记录的审查、审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消除质量隐患。
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场地环境调查监测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了工作的完成质量。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涉及范围广、细节多、专业性强,目前政府下属环境监测机构有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而对于大量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没有要求。为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对于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机构,需要建立人员培训机制并保障运行,切实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对于行业管理部门,建议采取职业资格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出台相关制度,要求从业人员参加国家相关考试,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制定行业公约、行为准则,增强从业人员质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