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杰 周易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 教学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7-102-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贯穿于《概论》课程研究。
作者简介:欧杰,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易,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212
新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对课程框架和内容做了大幅度修订,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地位,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又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教学中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讲透讲活,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历史脈络,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在介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前,教师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过程做全面梳理,为之后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尽快改变落后农业国的面貌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因此,党的八大作出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的判断,这一矛盾判断大体上把握了当时国家的发展状况,若据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国家发展前景光明。然而随着反右派的扩大化,这一矛盾判断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最终导致十年“文革”的发生。
(二)改革开放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并作出影响我国发展进程的伟大决定——改革开放。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符合国情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开启了40年经济高速发展之路,党和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通过对不同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梳理,在巩固前一阶段学习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发展全过程。
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又有了全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一重要论断背后有其深刻的现实依据,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展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助力经济腾飞。如今,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已显著提高,许多方面甚至完成了从追赶到超越的巨变。我国经济总量自2010年超越日本后便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此外,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国家、全球第一大农业国家、全球第一大科技人力资源国家以及全球最具改革精神的国家。
这些成就说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经历了从不高到实现空前发展的历史性飞跃,过去出现的产品数量、质量、种类与人民需要的不一致,生产与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社会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很多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原来的矛盾判断中,“落后的社会生产”这样的提法已经不能准确表达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
(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层次,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安全需求、尊重需要等。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迈上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提高到2017年的59660元, 7.4亿人实现脱贫,农村的贫困发生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温饱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始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进行转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因此,将矛盾判断中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更能突出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特点,反映了当前人民需要的全面性。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
人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这一要求的满足仍受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制约。从纵向上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与4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从横向上看,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我国发展格局和生产状况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富裕与贫穷、先进与落后并存。从区域上讲,东中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从领域上看,存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步伐不一致的现象;从群体上看,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脱贫任务依然艰巨。
此外,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充分、科技发展不充分、优质教育发展不充分等,今后还需继续发展,并依靠发展解决我国的一切问题。
上述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制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总而言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既反映了国情的变化,也反映了人民需求的變化,还鲜明地指出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着力点。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
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不走弯路、错路的前提,在找准前进方向后,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需要由关注发展速度转变为提升发展质量,这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缺衣少食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克服了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发生显著变化,人民不再满足于对物质的需要,更期盼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美洁净的生态体系,这些对美好生活多维度的需要,需通过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于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
总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讲授,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国与小家相对照,资料与数据相呼应,在全方位、多角度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