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思政课 “变” “不变” 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梁丽媛,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210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支撑国家发展全局,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①是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掌握“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理论引领,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方向遵循。
新形势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创新,思政课文化属性功能的孱弱对思政课发挥作用的挑战,高校开展思政课应掌握以上“三变”。
(一)新形势呼唤思政课新变革
国际国内新形势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在此逻辑前提下,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增强思政课理论对现实问题的阐述和引申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从国际上看,意识形态的斗争激烈且复杂,西方国家一直未曾放弃推销西式的政治制度及价值观念,相对于西方的话语霸权,我国在价值观方面的国际话语权相对较弱,而西方文化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从未甘休。价值的多元取向及西方媒体舆情的复杂风向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冲击着大学生尚未正确且牢固建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西方发达国家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发布抨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企图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大学生思维活跃,价值追求多样化,价值评判标准个性化,面对敌对势力的思想浸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保持大学生思想定力,增强政治意识。发挥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主动坚守思想主阵地。
从国内看,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重组,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夸大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导致部分人的社会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政治信仰迷失。社会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不可小视的迷惑性社会思潮,使大学生道德观、文化观的塑造过程掺和了诸多不确定的消极因素。利己主义和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取向造成价值观的错位发展,家国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大学生容易丧失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国际国内新形势要求思政课有新变革,思政课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文化自信。
(二)开展思政课的方法手段要变
思政课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课程。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生态与教学资源的极大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③
在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95”后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和认知方式呈现出新特点,传统课堂讲授法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趋势。高校应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在校园官网建设思政课专题学习模块,打造思政课教师带头分享教学资源、学习心得、科研成果和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建设,学生自主获取所需内容的有效学习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开通专属学科的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学科前沿知识,设置课前预习提问、课中互动研讨、课后交流反馈的任务栏,以此为教学媒介,精心设计三个板块的内容展现形式,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学习循环,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思政学习形式。“学校平台+微信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利于集合学校与教师的最大能量,形成促进思政课建设的有效合力,打造精品思政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必然选择。我们应积极应对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在发挥传统教学方式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技术变革的发展机遇办好思政课,让思政课的教学更具时代性和亲和力。
(三)厚植思政课的文化内蕴
思政课顾名思义兼具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政治属性为文化属性指引方向,文化属性涵养政治属性,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辨证统一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目前,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功能的发挥存在失衡状态,思政课文化属性作用的发挥火候尚且不够,对優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方面力度尚且不足,而思政课育人功能与传统文化对人的涵育具有相通性,因此,思政课在加强对学生政治方向引领的基础上,应重视厚植其传统文化底蕴,寻找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在发挥作用时的平衡点,谨防把思政课讲成政治课或把思政课讲成文化课的偏颇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以直接显性和间接隐性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构建。在传统文化的宣传创新阶段,国外的快餐式花哨文化格外讨喜,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熟悉但陌生,文化自觉的驱动力和文化自信的底气缺失,使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大学生心中摇摇欲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精神,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存在诸多契合点,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的情怀和担当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源泉。大学生对本国的文化自信当来源于思政课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滋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此任务任重道远。
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替代的手段和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力和影响力。高校开展思政课需坚定不移坚持“三不变”,即思政课指导思想不能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变、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变。
(一)思政课指导思想不能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的指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是改革开放40年高校教育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牢牢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思政课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应义无反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和武装青年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守住思政课意识形态的阵地,提高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始终明确意识形态方向,保持政治清醒,矢志不移的发挥思政课政治属性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固本培元,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铸魂立基。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⑤ 并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⑥立德树人是德才兼备的辩证统一。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根本,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归宿,树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是为了更好的树人。立德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树人则强调了培养人的道德底线。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多年教育实践的凝练总结,是对人才发展规律的时代性解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铸魂育人,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毫无疑问,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在立德树人方面,思政课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能否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是检验思政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因此,高校开展思政课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的中心环节,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⑦
(三)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和负责人,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无论是在新媒体教学、慕课教学还是大数据互联网教学中,教师都要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引领的主导作用,把控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无论教学方式怎样创新,这一点始终不能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⑧为此,教师要明确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坚定政治信仰,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夯实理论功底,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寄情于学生,致力于打造极具亲和力的思政课。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牢牢掌握学生思想动向,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做到知行合一、为学为人的楷模。
思政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作用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学生的整体德育与智育水平的提高是思政课真正取得成效的标准。在思政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应以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为初心制定教学计划,以学生的身心最大获得感为归宿设计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积极性。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为前提,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引领为导向,两者相互作用,统一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都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为基础,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越位”。
我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变化,新时代开展思政课,也需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但是不论怎样变化,有些东西需要一直坚守。“三变”蕴含着“三不变”的逻辑理路,“三不变”为“三变”立心铸魂,高校开展思政课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201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