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艳
摘 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兼顾了家庭承包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的优点,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家庭农场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对应措施,进一步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和培育壮大,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问题;解决措施
一、家庭农场发展具有的现实意义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进城务工,“谁来种地”将成为长期萦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家庭农场的发展能够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问题,保证了“农地农用”,避免工商资本大量介入导致的非农非粮化问题发生,是对工商资本汹涌下乡潮的一种矫正。
家庭农场坚持家庭经营,劳动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生产中能够很好的合作,减少了监督和激励成本,成为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活跃力量;同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克服了传统农业弊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是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农村的创新之举,是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对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
二、当前我县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经营者的自身素质有待加强。从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看,2014年农业部门开始认定家庭农场,截止目前共认定195家,摸底调查正常运营的家庭农场166家,从正常运营的农场来看,农场主的年龄,30岁以下5人,31-40岁28人,41-50岁64人,51-60岁61人,60岁以上8人,60后70后从事农场经营的比重大;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0人,高中及中专71人,大专15人;在这166人中经过培训取得初、中、高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书21人,大专及取得职业农民资格的人员少。家庭农场主基本上都是农民,文化层次低、技术素质、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管理水平相对低,在当前家庭农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够做到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共同提高,成为了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2.家庭农场发展受到农业生产收入不确定的影响。一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不稳定和基础设施条件差,加剧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在我县一些家庭农场中,有的土地流转期限过短,一般三至五年,流转期限不稳定,家庭农场在基础设施和培肥地力等项目上不敢投入,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有的流转土地有好几个地方,不能连片经营,无法进行土地整理,机械化作业难,规模效应难以显现。二是农场土地流转费、农忙雇工费、生产性成本逐年升高,侵蚀了家庭农场的利润。三是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病虫疫情爆发、洪涝干旱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时有发生,我县的家庭农场大多没有防范自然灾害和技术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旦遇到灾难,家庭农场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3.缺乏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在和其他的市场主体进行谈判时地位不对等,其原因在于规模偏小,因此急需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进行保障。就我县的社会服务体系来讲,其体制还不健全,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合作社以及相关的龙头企业覆盖面小,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力量不足,植保联防、农机服务、农技推广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数量太少,我县有的粮食家庭农场,夏季插秧,还是原始的雇人插秧,费时费力成本高,这些不良因素都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发展家庭农场的措施
1.认真做好家庭农场培育认定和名录建设。严格程序,按照《城固县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逐步将符合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的规模种养大户全部认定并纳入管理范畴,做到该认定的全部认定,促进规模经营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提升,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多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逐步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运作管理规范、社会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家庭农场。
已认定农场,县级做到一户一档备案管理,加强跟踪指导,定期进行动态监测,并纳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进行管理,利用信息平台帮助家庭农场主建立联系网络,交流供销信息,技术服务等。县镇两级按照“自愿申报,择优推荐,逐级审核,动态监管”的原则,做好示范农场的推荐评审工作,对已经认定的县级、市级、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严格按照《监测办法》规定的程序,对关键指标进行重点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在项目资金安排、实验示范推介等方面向示范家庭农场倾斜,强化示范带动,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2.完善土地流转相关制度。我县已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镇(办)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站,村级设有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员,县镇村三级联动,强化流转管理和服务,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了条件。政府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一是加大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其在家的能创业、创即成,外出的敢出去、站的稳、收入高,从而弱化其对土地的留恋程度,促进土地流转。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性变化,进一步拓展农地流转空间。三是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多层次、高标准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数量的养老补助,以消除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撑。
3.强化培训。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中,各类高科技设备的运用都较为广泛。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流程完善的财务核算、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这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而言是不小的挑战。政府应整合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的教育资源,组织专门的部门,建立完善的知识培训体系,邀请专业的人才为农民进行系统培训,也可以依托涉农院校和科研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开展田间地头,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农民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克服小农意识,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同时在一些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发挥较好的农场派驻农业专家进行实地指导。
4.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公益性服务机构应把家庭农场作为重点,为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推广、质量检测检验、疾病防控等公益性服务。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技术培训,定向帮扶,为家庭农场提供先进的技术。鼓励兴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提供耕种防收机械化服务。健全农村信贷服务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放宽对家庭农场物资担保条件,对家庭农场信誉良好,经营状况好,资金周转数量较大的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同时财政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加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农业保险种类,开展农业大灾保险、农作物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有效满足家庭农场风险保障需求,落实保险以奖代补工作,为家庭农场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郭强,刘良军.对发展家庭农场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14,(12):68-71.
[2] 温晶.新形势下对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6,36(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