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学术环境因素研究

2019-12-10 09:28于文娟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培养

于文娟

摘 要:博士研究生是国家学位教育中最高一级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与其个人主观能动性有关外,还与学术环境密切相关。为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在校学术环境因素,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决策参考,研究人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复合生态理论对X大学研究生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团队”“科研团队”“师德师风”“小组交流”“学位毕业标准”“学术风气”“住宿”分别为相对应一级指标下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因素。启示培养者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重点关注。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培养;学术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23-03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说,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荀子曾在其《劝学》篇中讲道:“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意思是说环境对人有重要影響,选择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可以使人远邪近正。所以君子居住必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友必接近贤德之士。昔日孟母曾三迁,只为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博士研究生是国家最高一级人才培养教育等级,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具有引领作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博士研究生培养标准的实现,都必然以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历年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能在规定的三年内修完学业,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证书。近几年来博士研究生频发的跳楼事件也对高校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影响博士研究生发展的因素抛却基因、个人主观能动性等内在要素,还有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等外在要素。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对博士研究生在校培养环境进行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从高校博士研究生学术环境因素着手,试找出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环境因素有哪些,其重要程度如何。为改善学校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环境、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一、基于教育复合生态理论的博士研究生学术环境因素

(一)大学生态环境

教育复合生态观认为,“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就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环境而言,同样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环境要素,这就是“教育的复合生态环境理论”[1]。人类生态环境的自然环境又称作物理环境,即一般生态学所称的生物圈,它包括诸如高山、丘陵、平原、湖泊、海洋等各种自然地理空间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系统与循环;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由各种环境要素构成,如政治、经济、人口、家庭、职业等;规范环境又称价值环境,为人类社会所独有,是人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态度、风气、价值观念等,具体包括: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风俗与习惯、社会思潮、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等[1]。

大学生态环境属于教育生态系统,因而大学生态环境也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大学生态环境的自然环境是指大学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大学的地理位置,大学建在市区、郊区还是建在乡镇;大学周围的土质结构、水源资源如何;气候是否适宜,阳光是否充足,空气是否新鲜等,都是大学生态环境中自然环境的范畴。大学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包括影响大学形成和发展的人和物等“硬条件”。大学生态环境中的规范环境又指大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服务、价值观、风气等“软环境”。它可以包括学校风气、学术传统、学校风俗习惯,以及学校的制度规范、服务、文化思潮、学科优势及特点等。

(二)大学学术生态环境

如果说“民主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环境、丰富的文化环境、适度的人口环境等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1],那么,“大学内良好的自然环境、民主的政策与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与资源、丰厚的文化积淀与良好的学术传统、优秀的人才队伍等”就是大学学术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

大学学术生态的自然环境包括学校内部对学术发展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物质、自然、物理因素,如学校的校园地形、建筑样式、空气水源、光线颜色、时间空间等;大学学术的社会环境包括校园内影响学术发展的各种“学术活动硬条件”,包括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培养对象、实验场所等等;大学学术的规范环境包括学校内影响学术发展的各种制度与精神等“学术活动软条件”,包括:制度规定、学术道德、学校精神、学科专业传统、价值观、办学取向、领导作风、校风、校训等等。

(三) 博士研究生所处的学术环境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大学中进行,博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环境与大学学术生态在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方面稍有差别。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指影响博士研究生学术发展的“学术活动硬条件”,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导师、科研团队、课题组环境、项目资源、资金等;规范环境即为与博士研究生相关的各种制度与精神等“学术活动软条件”,主要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课程规范、培养计划、毕业标准、学术道德规范、校风、校训、学科实力等等。上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因素整合就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环境生态系统。

二、研究调查

(一)文献研究

截至2018年4月30日,在中国知网分别以“博士研究生学术环境”“博士研究生培养环境”为关键词,查询到相关文献10篇、68篇。通过对理论的整理和相关文献的梳理,将得到的博士研究生学术环境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大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人主观因素三种类型。由于本研究重在探究学校为博士研究生提供的学术环境因素,所以不考虑外部大环境和个人主观因素。文献梳理获得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校影响因素包括:导师[2][3][4][6][8]、学术团队[3][4][6]、与人合作[3][5]、学术交流[3][4][6]、科研平台[3]、培养制度[4]、学术指导机会[4]、国外学术交流[5][7]、学术环境[4][5][7]、科研经费[4][5][7]、课题研究[4][5][8]、科研条件/环境[4][5][8]、学术管理制度[4][5][6][7]、硬件条件[3][4][5]、学校实力[4][5]、教学条件[4][6][7]、课程管理[6][8]、学校环境[4][6]、人文环境[4]。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共设计了8个一级研究生学术环境影响因素指标、48个二级研究生学术环境影响因素指标。8个一级影响因素指标为“学科环境” “科研环境”“导师团队科研环境”“导师团队文化环境”“交流环境”“制度环境”“学校文化环境”“物质生活环境”。问卷共10道题,第1题为被调查者的单位信息,第2题为被调查者的身份,第3—10题分别判断8个一级影响因素指标内的二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每个一级影响因素都有一个开放性二级指标“其他”,允许有新的影响因素的产生。

(三)调研对象与方法

导师是博士研究生成长过程的引路人,导师比博士研究生的眼界更加宽阔,分析问题层面更深,所以研究首先在X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展开。由于被试学校分为两个校区,研究生导师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所以研究人员首先在“问卷星”软件上编辑调查问卷,后向X大学1—16院研究生导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共650人,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问卷链接。五天后关闭问卷访问入口,回收问卷248份,问卷回收率约为38%,且回收问卷全部有效,有效问卷回收率38%。此次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是利用“问卷星”自带的分析功能进行分析得出的,后用SPSS軟件的分析功能,分析了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三、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在多选题的基础上进行排序,所以在数据处理中引入“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两个数据来表示选项结果。“平均综合得分”是由问卷星系统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的,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名越靠前。选项的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其中,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8个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的处理结果如下。

在学科环境中,“导师团队”平均综合得分为最高,为5.52,排位第一比例最高,为19.76%;其次是“科研条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别为5.23和19.76%;“学科实力”排在第三位,分别为4.07和19.35%;“学术交流”排在第四位,分别为3.97和8.47%;“学术传统”分别为3.29和9.27%;最后一项是“学术管理制度”,分别为2.87和5.65%。

在科研环境中,“科研团队”排位第一,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别为5.61和38.31%;“科研项目”排位第二,分别为5.1和25%;“实验设施”排位第三,分别为4.56和12.9%;“科研经费”排位第四,分别为4.06和6.05%;“科研团队文化”排位第五,为3.83和14.92%;最后一项为“图书条件”,分别为1.81和2.42%。

在导师团队科研环境中,“学术风气”排位第一,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别为6.04和37.9%;“科研文化”排位第二,分别为4.88和27.74%;“科研项目”排位第三,分别为4.81和14.11%;“学术文化”排位第四,分别为4.41和9.68%;“科研经费”排位第五,分别为4.25和5.65%;“实验环境”排位第六,分别为4.19和7.66%;最后一项为“管理规范”,分别为3.52和6.05%。

导师团队文化环境中,“师德师风”排位第一,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为4.56和44.35%;“学术传统”排位第二,分别为4.27和24.6%;“团队文化”排位第三,分别为3.73和12.9%;“多元化师资结构”排位第四,分别为3.31和14.52%;最后一项为“学生互助”,分别为2.73和3.63%。

在交流环境中,“小组交流”排位第一,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别为6.45和50%;“学术会议”排位第二,分别为6.43和20.6%;“国外联合培养”排位第三,分别为5.69和20.97%;“国内联合培养”排位第四,分别为4和5.65%;“科研竞赛”排位第五,分别为2.46和1.21%;最后两项为“微信交流”和“QQ群交流”,分别为2.11、1.61%和1.68、0.4%。

在制度环境中,“学术评价机制”排位第一,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别为5.32和19.76%;“学术创新机制”分别为5.03和16.53%;“学位毕业标准”分别为4.69和22.58%;“学术奖励制度”分别为4.32和7.66%;“科研训练计划”为4.32和15.73%;“学术规范”为4.31和11.29%;最后一项为“学术监督机制”,分别为3.57和6.05%。

在学校文化环境中,“学术风气”最为重要,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别为6.51和74.19%;“人文报告”排位第二,分别为4.07和8.06%;“礼仪规范”为3.56和3.23%;“学校标识”为2.53和4.84%;最后一项为“艺术表演”,分别为1.99和0.4%。

在物质生活环境中,“住宿”最为重要,其平均综合得分和排位第一比例分别为6.29和62.1%;“饮食”排位第二,分别为5.44和18.95%;“卫生”为3.83和7.66%;最后一项“建筑”为2.75和7.26%。

四、效度检验

由于问卷为多选题,并在多选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排序,所以数据的处理结果已经说明了选项的信度,无须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由于每个题项的最后一个选项“其他”没有导师选择,所以将“其他”选项做了删除。通过SPSS软件的降维功能对所有题项的数据进行了KMO与Bartlett检验,分析了问卷的效度。Kaiser-Meyer-Olkin(KMO)测量取样适当性为0.839,且Bartlett检定显著性小于0.00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此项研究,研究人员将影响博士研究生学术与发展环境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确定,并建议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斯认为高效的团队应具备八个特征:明确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共同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的技能、合适的领导、内外部支持[9]。一个科研团队应该有明确的、共同的科研目标,彼此间分工合作,进而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团队若能在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下,形成良好的内部结构,实验条件和研究经费丰足,成员间互相信任、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就能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概率。这种良好的科研气氛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团队负责人首先应该是勤奋、努力的榜样,就重要的问题形成文字规矩,让全体团队成员遵守,关心团队成员的学术成长。

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导师的言行举止、治学风范无不体现在与研究生交流的方方面面。导师的指导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相关性,不仅仅是在研究生的科研绩效、专业技能、研究能力方面的指导帮助,更是在人生上的指导帮助。导师因高深学问而备受学生尊敬,师德师风更是导师人品的体现。所以导师除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努力科研,更应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学术力构成导师的专长权,以此来获得学生的追逐、社会的尊重与社会声誉。人格力构成导师的感召权和精神形象,是导师的非学术素养,是构成导师形象的一片羽翼,包括导师的治学态度、风范、德行、人品、为人处世方式等”[10]。

第三,应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头脑风暴。同龄人之间无隔阂交流学习,相比于导师更可畅所欲言,而灵感、启发往往是在交流中获得。同时,学校应为研究生的出国交流铺开路,国际交流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转换思维、了解国外研究知识与方法。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条件。学术会议可以令学生近距离接触所在领域的专家学者,接受专业熏陶,了解专业探究前沿。

第四,全国大部分学校对博士授予标准都有修完规定课程、发表相应数量的质量优良的论文、学位论文良好才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的要求。博士研究生要全力扑在科研上,才有可能拿出好的科研成果、过关的毕业论文,这就对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一种无形鞭策。同时要严格学位论文答辩流程,从预答辩开始严格执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和评审制度,也要注意跨越“非典型腐败”。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应如何评定、怎样评定公平都是应该考虑的事情。只看发表的论文能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人?恐怕不能。研究生的创新如何激励?这都是培养单位值得注意的事情。

第五,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高校中的学术道德问题诸如 “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垃圾”等屡见不鲜,作弊、抄袭频频出现,学风问题严重。学术风气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学术风气建设应首先理顺学术行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合理的学术体制。其次,建立和完善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系。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具有自律和示范的特性。最后还要正确运用学术权力,坚持客观公正,按章办事,不徇私情,抵制不良学术风气的影响和干扰。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格外注重上述方面,只有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和发展环境才有助于研究生的成长,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对生理需求的满足就属于第一层需求即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学生对住宿、餐饮等校园环境的需求,对于学生安心追求学术科研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宿舍、食堂的服务体现了后勤管理的育人功能,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风貌,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后勤工作是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是从办学的物质条件方面,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深刻阐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首先要吃饱穿暖才会有余力追求精神需求,物质生活决定、制约着精神生活。服务是体现后勤工作价值的根本属性,后勤工作以“提供服务,提供保障”的形式体现在其价值中,后勤的价值也是通过投射在学校、师生的发展中来体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提供的后勤服务应富有人性化。

本次研究在研究对象上还需对博士研究生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于通过访谈法进行深层次的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

[2]潘艺林,何仁龙,等.导师是优化博士生学术环境的主导因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7).

[3]罗英姿,刘勇.培育优越的学术环境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159-160.

[4]王楠楠,李天鷹.博士生培养环境对培养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研究机会的中介作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6-13.

[5]张东海.学术环境与归国意愿——对留美博士生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45-49,102.

[6]宋伟.高校学术生态环境视域下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8):45-46.

[7]蒋承.博士生学术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动态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7):45-55.

[8]袁康,王颖,等.导师科研活跃度和学术地位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66-71.

[9]高敏.如何加强高校科研团队例会的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65-67,87.

[10]张东娇.变革中的导师制度及其个体命运[J].教育科学,2005(4):45-48.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Factors of Doctor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Complex Ecology

YU Wenju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Economics and Law, Xian 710000,China)

Abstract: Doctoral students are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in national degree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training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academic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factors of doctoral postgraduates in school an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doctoral postgraduate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graduate tutors of X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complex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utor team”,“scientific research team”,“teacher ethics”,“group communication”,“degree graduation standard”,“academic atmosphere”and“accommod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econdary indicators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first-level indicators,which give enlightenment that train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bov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doctoral training.

Key words: doctoral students,training,academic 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