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发展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9-12-10 09:28施政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高校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本研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视角,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和成效,发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以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探究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视角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的策略:营造学院双创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性;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能动性;搭建科创社团平台,培育学生创新性。

关键词:主体性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31-02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便是实现对“人”的教育。

一、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从本质上来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以后的步入社会进入工作领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主体性是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等,具有潜在性、差异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等特征[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形成、地位确立、能力发挥以及价值体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体性发展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关系

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所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内在前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自主性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必然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为前提的,否则教育没有了对象就失去了意义。学生的自主性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主体性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表现在学生能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學习态度,能够独立地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同时,学生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全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一些自主性决定,比如是否参加KAB学习、做哪个方向的创新研究、毕业后是否继续从事创业活动等等,这些选择都体现着学生自主性。

(二)学生能动性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学生的能动性是指学生作为主体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能够主动自觉地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活动。而且由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一直在动态变化的过程,大学生如何选择对自己发展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则需要大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受教育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需要主观地调动自身的能量去主动融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去,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创新性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学生的创新性是指学生主体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产生的一些之前没有的、新奇独特的、对社会进步具有变革性发展的能力。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其实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更加看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但这并不代表学校不支持创新作品的诞生,而是更加看重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增长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更加注重创新性人格的养成,然后再去关注创新创造项目的展现形式和价值[3]。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问题

(一)教育思路不清晰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

虽然全国创新创业气势看起来如火如荼,但其实整体上仍然处于“初创期”,特别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都是刚刚起步。近三年“双创”一直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也自上而下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了初步的架构,但在具体落实与实践上仍处于探索期,在具体运作模式上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4]。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活动,但基本上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希望借着这些活动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

(二)评价机制不全面导致学生缺乏能动性

如何来评价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最关键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用怎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是值得深思的。当前社会上整体对于就业工作和就业环境的重视、学校方面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以及学生自身评价注重短期功利主义。在这些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学生往往缺少创新创业教育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动性,导致学生形成了追求短期收益的短期功利主义,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动性。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也成为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将课程设置成必修课,只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结果导致学生只追求考试结果;而部分高校仅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比赛结束了,这段创新的历程也结束了,不完善的课程体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四、主体性发展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增强策略——以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荣获2018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唯一入选高校),拥有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创业课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东华大学第一大理工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立由分管院长、分管副书记以及专家教授、辅导员组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整合学院内外资源,努力打造了增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营造学院双创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性

良好的校园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根本保障。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电路设计大赛”“学院日”“信科月”“创信科技文化节”“信火相传”等特色科创系列活动,依托“1+2+3+N”科创人才培养体系:1个激励机制,2个平台,3段式培养,N个竞赛;先后设立同祺创新创业基金和华为创新创业基金,专门用来资助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且资助力度逐年提升,营造学院良好的双创氛围。成立学院“DHU创信班”,通过创信讲坛、创信圆桌、创信看世界、创信试练营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在校内搭建一个专门针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平台,提供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者的能力和创业的成功率。邀请创业成功校友返校为学生带来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学科行业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带来5G技术等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科技讲座,激发学生自觉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自主性。

学院立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造第二课堂新工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辅助课程群,共同培养学院优秀科创人才。2018年共有136人次获得学科竞赛省市级以上奖项,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10项,市级立项13项,信息学子继续经营图咖和小世界书吧2个校内创业实训基地。

(二)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能动性

综合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抓手。在东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指导下,学院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建立与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課程体系。分层次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同时围绕“专业、就业、创业”三个维度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专业、就业、创业的问题。近三年来先后组织了83支团队1 000余名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去,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三)搭建科创社团平台,培育学生创新性

科创社团平台是学生创新性的孵化器。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重点培育科技创新类社团——科创未来·智能实验室和NUEDC社团,近三年培养了近300名科创人才,学院87%的科创项目由科创未来·智能实验室和NUEDC两大科创社团平台孵化。其中科创未来·智能实验室更是获得2017年度东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称号,成为全校仅有的两个“众创空间”之一。学院提供专门的场地和经费支持学生自主管理并开展科创活动,形成由兴趣小组到科创竞赛、成果孵化、经验传承一条龙深度发展,打造信息学院三段式培养链,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研究生带本科生、跨专业合作、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经验传承、成果转化的新局面。近三年来,两大科创社团在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国际级奖项5项、国家级奖项13项、上海市级奖项30余项的丰硕成绩,国家级、上海市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余项,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培育了大学生的创新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实效。通过营造校园双创氛围、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搭建科创社团平台等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最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Z].2010.

[2]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邱化民,赵春雪,呼丽娟.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5(10):30-33.

[4]陈要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6):48-49.

收稿日期:2019-04-17

作者简介:施政(1991-),男,安徽宿松人,助教,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高校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