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调查研究

2019-12-10 09:29潘鹏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调查职业教育

潘鹏

【摘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仅是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结合临夏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临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临夏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调查

一、临夏州基本情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偏远,所辖7县1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基本州情一是贫困人口占的比重大。全州200万人口,农村贫困面高达95%,城镇低收入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二是民族成分多。全州有回、东乡等21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3%;三是自然灾害多。“一少”就是可利用资源少。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临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广大人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差距日益突显出来,临夏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积极发展好临夏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成为焦点问题。

二、临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

1.临夏民族地区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尤其突出。

从社会层面看,当地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意识十分严重,调查显示:只有25%的人表示对职业教育了解或知道一点,75%的群众根本不了解职业教育。从学校层面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现象较为突出;从家长层面看,重学历,轻技能现象相当普遍,85%的家长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31%的家长表示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选择职校,而51%的学生家长让孩子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是国家有补助,只有18%的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有优势专业,孩子可以学到一技之长。

2.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合理,职普比例严重失调。

临夏地区适龄初中毕业生上普通高中的比例,远远高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临夏现有接受中职学历教育的学生共5271人,占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1.4%,职普比为1︰9,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造成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素质不高,职业教育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散小差问题突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

3.中职学生、教师及学校“地位”现状令人担忧。

就中职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他们多来自父母教育程度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多子女的农村户口家庭。调查结果显示:89%的父母只是小学或初中毕业;86%的父母为农民工或个体户;95%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85%以上的家庭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近九成(89%)学生为农村户口。从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来看,“希望学到有用的可以赖以谋生的技能”(52%)、中职学校容易就业(24%)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是“家庭经济困难”(15%)和“学习成绩不够好不愿上高中”(10%)。从中职学生毕业后的最大愿望来看,65.5%的学生希望尽快就业,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用学到的专业技能自主创业,缓解家庭经济困难。

课题组还发现,中职教师对自己目前收入水平满意度低、工作成就感较差。近三成(31.5%)的教师不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96%的教师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任教的中职学校上学。

调查显示,34.5%的学生表示他们希望将来能上大学进一步深造。由于自我认可度低下,90%以上的教师、100%的学校领导希望他们所在的中职学校将来能“升格为高职”。

4.短期培训管理分散,基本流于形式,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短期培训是临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面向農村培训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在农民工和“两后生”技能培训中,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实施、各行其是的现象,从而导致资金管理差,培训效果不明显,县(市)职业学校作用难以发挥。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1.加强加大临夏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加强加大对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引导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及广大家长、学生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择业观。学校面向社会层面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的社会公益活动,宣传国家的优惠政策,为我州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2.统筹临夏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促进职普教育协调发展。

利用临夏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培训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尽早使未考上高中的青年学到一技之长,增强就业能力。力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乡、村使初中毕业学生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的实用生产技术,适应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和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需要。

3.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提高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用职业教育解决“三农”问题,使当地群众真正受益。

职业教育是临夏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拓宽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就业渠道的需要,也是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加快脱贫步伐的保证。

针对临夏的州情特点和中职生的基本情况,各职业学校加强职教与新兴产业的有效对接,把培训与项目建设结合,根据地区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开展温棚种植、家畜规模养殖、农村基础医学等产业的创业扶持和多种形式的培训,培养农村种植、养殖、加工、农机维修和营销等方面创业性人才,增强农民自我创业能力,并以此带动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就业,自主创业,努力走出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农村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另外,对青年农民工进行民用建筑、钳焊、机械加工、汽修等二、三产业基本技能培训,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与发达地区学校实行联合办学,输送我州“两后生”到外地学习先进理念和实践技能,毕业后全部安排工作,实现顺利就业。使职业教育走出校门,真正服务于当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4.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符合少数民族职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应着力解决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师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构建具有临夏民族特色的职业教师队伍,加快教师队伍培养步伐,深化名师工程,培养学科带头人,始终保持中职教师进口畅通。培养出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业务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时补充和加强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专业专任教师;其次,建立少数民族职业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跨学科、跨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稳定教师队伍,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制定合理的少数民族职业教师队伍绩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个人成就感。

5.深化办学体制和模式改革,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在办学形式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更加灵活多样,探索开放办学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学年制与学分制结合,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民族传统特色手工艺传承人和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临夏州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N].民族报,2017.

[2]临夏州州情概况[N].民族报,2016.

猜你喜欢
调查职业教育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