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型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构研究

2019-12-10 12:34:29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创新型研究生

唐 莎 刘 持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湖南省长沙市 410078

一直以来,研究生良好的教育方式被认为是锻造高素质、高层次,高潜质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渠道,它质量高低和规模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高等教育程度最重要的标志。基础医学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部分, 它不仅关联着国民生命的健康状况而且又标志着国家的医疗水平高低及其前沿的发展快慢。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育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是国家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牵连着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命脉。

1 国内和国外研究生教育现状

迄今为止,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法国等)研究生的教育都建立了多元一体的培养目标,分为:应用、复合和研究型3大类。而我国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拥有独立负责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或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1]。教育部的“2011 计划”精确指出:高等教育不仅要转变高校的创新方式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而且要加快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出拔尖的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出高校教育作为第一人才资源和第一科技生产力的独特结合点作用,争取为国家创新型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在这种教育转型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2]。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面,其核心内容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根据基础医学的发展前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才能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石:它关系并决定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引领着培养人才的各项工作有效运行。

2 我国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

基础学科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研究一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为疾病的预防、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复发寻找方法,这些都是建立在创新与科研结合的基础上[3-4]。基础医学学生培养应包含科学研究的创新与普通教学的有效结合,为研究生提供在掌握足够理论知识和科研技巧后早期参与科研的机会, 塑造优良的学术环境, 从而达到提高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5]。但是,当前国内对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教育仍缺乏完善的方案,大多数教育形式仍以“填鸭式”为主, 强调的是知识理论的传授,研究生融入实践的机会较少[6]。在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下,现阶段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突出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理论,而创新能力不够,创新思维不强,创新意识不足。在科研实践中显著表现出探索精神缺乏,模仿成果较多,原创成果极少,很难从已有研究方向和以往成型的研究框架中突破,特别是缺乏质疑的勇气。研究生实践能力差、课题创新缺乏也都表现出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所以,当下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已成为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薄弱环节[7-8]。

3 拟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是融合在医学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9]。它贯穿在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穿插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营造创新型人才优良的培养环境并将运行体制机制修改和完善,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法、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实践环节的落实与考查方式的转变,还要特别注意培养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3.1 建立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3.1.1 组建创新型导师队伍和构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平台交叉结合。收集并统合基础医学的各类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创建以学校、学院为主体并伴有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为辅助的研究生创新平台。重点选择具有专业特长的省级以上医疗机构创建研究生培养平台,进一步联合知名的高校机构一起融入到国际的前沿科研项目中来。构建优秀的科研医疗机构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基地,让学生能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和加强创新理念的各方面养成优良习惯,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组建创新型导师队伍,以系室带头人、学科牵头人为核心创建由多方向多学科教授专家组建的学术活动领导团队,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

3.1.2 将常规的基础医学教学与各种学术活动交叉结合。为克服一对一导师思维形式单一的局限,发挥学科“领导团队”作用,对学生的课题和研究方法等给以集体指导。举办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及其相关活动,使研究生尽可能地了解本领域前沿的相关工作。结合本专业的交流组会、科研例会等,定期组织交叉和相邻学科课题讨论、课题汇报、学术讲座等,以达到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目的。

3.1.3 将指导课题创新型研究与系统化、全面化的实验室规范操作培训交叉结合。注重实验操作技术的培训,规范实验操作的流程,结合系统化、全面化的培训,让基础医学研究生熟练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结合学科内容,尽快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目标,有选择的查阅文献,了解本领域相关的学科前沿。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早进入实验室,适应工作节奏,接受实验技能培训。

3.1.4 将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和指导性、理论性强的基础医学相结合。组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学科的联合互动,组建基础—临床合作攻关小组,从临床一线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找源头创新,发挥基础科研优势为临床服务,发挥临床医学更接近人体为基础互补,让基础科研真正向临床应用转化。

3.2 监督、实施并逐步完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针对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定期开展基础医学研究生论坛 ,由研究生自行组织专题进行讨论交流,真正实现创新、协同、碰撞、提升。针对研究生课程知识老化,实验技能不足的问题,以基础医学院校为主办单位举办研究生暑期或寒假等长假假期学校,培训涵盖“活细胞工作站”“电生理膜片钳应用”“基因表达调控基本理论及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及应用”等前沿技术模块。有效弥补研究生开展科研实验基本技能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训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启动国际“1+1”研究生教学,优选高素质的研究生进行国际教学和深化的学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难点、要点及核心环节,针对关键问题有的放矢,重点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建设。

3.3 建立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标准主要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3项根据进行综合评价,从一个角度来说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整体规划设计分层级、分阶段的具体操作大纲及目标,并同时进行分层面的跟踪评价。另一角度,采取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并收集导师与学生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机制体系各个方面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而且要注意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实践性和阶段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依据基础医学专业及研究生的特点,将创新能力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平推转重优、优培优育”,确保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创新型研究生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4期)2014-12-19 13:10:54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