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监控实践探索与改进建议

2019-12-09 01:57鲍薇
财讯 2019年27期
关键词:人民银行预算管理

摘  要:预算绩效运行监控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从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监控工作的目标和规范指标体系着眼,明确预算绩效监控工作的指导原则,规划监控实施步骤,并针对当前绩效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绩效监控

一、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监控的目的和指标体系

预算绩效监控是以支出结果为导向,对预算执行进行事中控制和及时反馈的管理机制。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监控的目的在于合理分配预算资金、规划预算支出,监督预算执行,提高预算管理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的科学性。

当前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监控指标体系主要是根据项目内容,从“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三个方面核算绩效水平。其中,“产出指标”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成本指标;“效益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二、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监控工作的指导原则

(1)依托“矩阵管理”,统筹组织协调

以矩阵式预算管理为依托,以会计财务部门为核心,协调业务部门和科技、后勤等内部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强调预算需求部门对预算支出的主体责任;通过上下级联动,实现纵向汇总,达到对预算执行进展情况及支出效果全面把握。

(2)通过“三项对照”,确保计算准确

一是对照实际支出情况,向各需求部门通报预算执行进展和全年采购项目的完成及储备情况,为监控提供财务信息支持;二是对照年初设定的全年预算绩效目标,了解工作方向和履职重点,明确应达到的预算绩效水平;三是在广泛收集、分析项目开展情况信息和履职信息的基础上,对照预算绩效监控指标体系和测算规范,确保计算准确。

(3)关注“双项标准”,坚持质效并行

绩效评价要坚持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不仅重点关注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同时关注预算资金支出情况。通过实时更新的“预算项目台账”,明确资金使用去向、执行情况、待执行项目筹备情况、备选项目储备情况以及各项目的责任主体等全方位信息。不仅为项目支出规划、项目实时监控、节约预算资金提供数据依据,保障“高质量”的预算支出;同时为控制结余结转资金规模、推进预算执行进度、筹备后续项目提供资料支持,推动“高效率”的预算执行。

(4)形成“优化机制”,动态调整推进

采用动态调整的优化机制,对绩效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完善项目管理,优化绩效目标实现路径,促进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对于绩效目标设定偏差,考虑需求部门实际情况并提交预算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谨慎进行预算调整。与此同时,对调整原因进行梳理总结,改进优化预算编制和绩效目标规划方法。

三、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监控的实施步骤

(1)完善组织体系,细分绩效监控主体

成立预算管理领导组,每个需求部门均作为一个独立的预算责任主体,参与领导组工作,转变传统的会计财务部门被动执行被动核算的情况,形成各预算责任主体自我负责自我管理、会计财务部门引领促进的局面。

(2)完善四项机制,形成绩效监控前馈和反馈控制的闭合链条式管理

第一,建立预算年度下达机制。会计财务部门利用矩阵式管理思路,充分发挥各预算责任主体功能,要求需求部门详细编制预算需求书。在综合考虑并认真审查的基础上,会计财务部门编制年度及季度预算支出计划,下发《预算执行书》,明确预算支出金额及执行时间。

第二,建立预算执行反馈机制。会计财务部门根据《预算执行书》和相关的采购项目清单,及时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加强预算申报与实际执行的粘合度,實现双向牵制。注重加强与需求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对于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分析解决。

第三,建立预算动态监控机制。通过财务报表信息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加大执行情况及分析成果的共享应用。如通过对水电等保障性支出的比对分析,帮助后勤部门及时掌握节能减排工作进展。

第四,建立预算定期修正机制。结合预算规划以及实际执行情况,定期调整和优化预算支出的方向和金额,同时,对于一些临时的、新布置的业务工作也要及时考虑预算调整,是预算支出能有力保障业务开展和日常履职。

(3)结合绩效指标,确定监控原则,促进管理优化

绩效监控应围绕“可行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总体优化原则”、“分级考评原则”、“公平原则”等监控要求,结合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进行全过程系统评估,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监控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及时等,并在后续预算管理工作中优化管理方法和监控手段。

四、当前预算绩效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标的评价受其他因素影响,无法完整体现绩效目标

指标体系中例如“设备设施检验合格率”“设备运行正常率”等指标受检验频率、检验标准、抽检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代表全部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即使绩效评价达标,仍需在后续预算管理中考虑设备的应急维护,关注隐性故障风险,做好设备备用储备和其他应急处置方案。

(2)对数量指标的评价更客观,对效益指标的评价主观推断因素较大

指标体系中“耗材质量合格率”、“应急演练次数”、“网络租用线路数量”、“业务检查数量”等数量指标测算简便,评价客观。而“流通中人民币票面整洁度提升百分点”、“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效保障业务正常开展”、“现金出纳人员防伪特征识别率”等部分效益指标,则需要人为判断或需要较复杂测评程序,在评价过程中主观推断因素显著,受测评人经验和认知的影响较大。

(3)部门项目评价不涉及支出,但会影响指标评价

业务部门履职过程中,很多业务不涉及直接的预算支出,但仍会通过监控体系影响评价结果。例如,某质量指标-“监测项目完成率”、“投诉处理率”等业务可能无需费用支出,但指标达标与否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预算绩效监控结果。对此,在整体评价预算绩效时,该类指标的满分评价不能抵减其他产出指标出现的缺陷,而是需要分类区别评价。

五、绩效监控工作改进建议

(1)进一步强化绩效监控的日常数据分析

形成绩效监控日常数据分析的长效机制,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的高度整合,预算配置、执行与预算绩效自然对应,实际支出数与预算产出指标、效益的有效配比。

(2)充分利用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提高效益指标的评价客观性

更广泛地开展调查问卷评价工作。根据业务目标和绩效指标内容,设计面向单位职工、金融机构、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获得打分评价和意见建议类绩效监控信息,使绩效监控切实体现“保障金融履职”的预算管理目标,同时为预算管理方法改进提供借鉴。

(3)利用抽样、检查和重新执行等测评程序,提高指标评价的精确度

对较难测评的质量指标和时效指标,可以通过适当抽样、检查等方式确认预算支出对履职的保障程度;通过重新执行等方式测试例如“出纳人员防伪特征识别率”、“设备及系统故障修复时间”内容,反映履职质量和需求响应效率,发现绩效薄弱环节,借以促进预算调整和管理提升。

(4)结合各项目不同性质,确定各项目绩效监控重点

不同项目因核算内容及侧重点不同,绩效监控应各有侧重。从资金支出方向追踪到预算执行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监控,有重点、分权重评价整体绩效,使评价结果更利于反映预算管理水平,更利于提升预算支出效果。

(5)进一步强化绩效监控结果的运用

通过实时绩效监控,把监督端口由预算执行事后环节,前移至预算编制事前环节,从源头上使预算编制更为真实合理准确,使预算执行更为合理高效。强化监控结果的运用,使之既能成为反映支出情况的基础数据,也成为预算规划和调整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Z],2018-9-1

[2]中央银行财务研究小组.中央银行财务治理[M],2016:223-254

[3]张丽萍.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务管理,2015:61-62

[4]吕侠.论预算绩效问责机制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96):66-70

[5]陈汝元,谢助民.“管”“查”并举,强化预算执行监督[J].财政监督,2015(7):41-44

作者简介:鲍薇(1990),女,汉族,安徽淮北人,碩士,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巢湖中心支行(安徽巢湖 238000)。

猜你喜欢
人民银行预算管理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