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莉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人民医院 云南 沧源 677400)
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CSP)是指受精卵滋养叶细胞种植在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并在此生长发育。CSP是异位妊娠的一种,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极具危险性[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及二孩政策放开,此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超声检查成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重要手段。
2015年1 月—2018年5月收集到我院就诊检查,超声提示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年龄26~43岁,平均年龄32.6岁,确诊病例14例,误诊2例。
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时间相距4~15年,平均6~7年。均有停经史,停经时间36~86天,停经伴阴道流血6例,腹痛2例,人工流产后阴道淋漓出血2例,停经无症状6例。
采用ALOK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探头3.5~5MHz,经腔内探头5.5~7MHz;检查子宫、宫腔,双侧附件及盆腔,重点观察子宫峡部剖宫产切口部的回声情况,测量切口瘢痕处异常回声团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局部血流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追踪患者的处理情况,病情及治疗效果。根据超声检查可有几种超声表现:(1)典型妊娠囊表现:即妊娠囊内可见卵黄囊,胚芽组织回声及原始心管搏动;(2)空孕囊表现:即囊内可见或未见卵黄囊,未见胚芽组织回声及原始心管搏动;(3)不均质回声:表现为切口部不均质回声,与局部宫壁组织分界不清,CDFI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本组9例声像图表现均为子宫下段切口部失去正常形态,宫内口关闭,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宫腔内未见确切孕囊结构,子宫下段切口部肌层回声不均,局部肌层变薄,向外突出,切口疤痕处可见孕囊回声,内可见卵黄囊、胚芽组织及原始心管5例,孕囊内可见卵黄囊,未见胚芽组织回声4例,不均质回声7例,CDFI表现在切口瘢痕处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来自于子宫前壁肌层,其中9例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7例可见涡流样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均为低阻滋养血流频谱。2例漏诊病例,其中一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妊娠囊位于宫颈与宫颈交界处,孕囊塌陷变形,超声提示为难免流产,另一例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子宫峡部可见杂乱回声,超声提示为不全流产,本组超声诊断率87.4%,本组病例患者中大多采用甲氨蝶呤(MTX)和米非司酮治疗后行刮宫术,仅1例患者仅采用MTX和米非司酮保守治疗,1例患者采用子宫前壁病灶切除术加子宫修补术。
CSP是指胚胎着床于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的缝隙上,是较为少见的异位妊娠类型,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上升及二孩政策的放开,CSP也逐渐增高,并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处理不但可能发生大出血,子宫破裂甚至切除子宫。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2];CSP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因剖宫产损伤子宫内膜,子宫切口术后愈合不良,子宫切口部位某些炎性因子对受精卵产生趋化作用导致因素,使其在瘢痕处着床与CSP形成有关;CSP着床部位血供有限,血管和肌层难以随着孕囊发育而相应生长,常导致早期流产,又因切口瘢痕处多为纤维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含量较少,且胚芽附着面血供丰富,所以流产后血窦不易关闭,难以止血,故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3]。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如胚胎着床于切口部,随着妊娠的进展,绒毛与子宫肌层黏连,植入,严重可穿透子宫壁发生子宫破裂,导致切除子宫;如早孕期误诊而行人工流产术,则易发生术中大出血。本组病例中2例误诊,均为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孕囊与宫腔及剖宫产术后切口部位关系不明确,未常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寻找滋养血流频谱。超声检查医师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是否有剖宫产史,孕期是否有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帮助。
明确孕囊与宫腔及剖宫产切口的关系是诊断本病的关键,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最为直观、准确、简便的手段[4]。故对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再次妊娠早期要常规进行阴道超声检查,特别注意孕囊与切口部位的关系,观察宫颈内口;CDFI表现在切口瘢痕处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来自于子宫前壁肌层,频谱多普勒均为低阻滋养血流频谱,通过MTX和米非司酮治疗的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可见到病灶逐渐缩小,CDFI局部血供较前减少,频谱多普勒动脉阻力增高,此时进行清宫,术中出血减少,危险性降低,对单独使用MTX和米非司酮治疗的患者,可定期复查,结合血HCG检测,观察病灶逐渐缩小吸收。
鉴别主要是与宫颈妊娠及难免流产进行鉴别:宫颈妊娠子宫外形呈烧瓶状,宫颈明显大于宫体,宫体大小正常,可见宫腔波,宫内口关闭;宫颈管内可见到孕囊回声或不均质回声,与宫颈组织分界不清,CDFI局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频谱为低阻滋养血流频谱;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宫颈内口开放,妊娠物滞留在子宫下段切口部,CDFI宫腔内可探及低阻滋养血流,子宫下段切口部未见低阻滋养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