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华 蔡 婧 常 堃 刘 杰 田继成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猴头菇属多孔菌目,齿菌科,猴头属真菌。鲜嫩的子实体通过特殊的烹调,色香味俱全,为一种名贵菜肴,长期以来与燕窝、熊掌、海参齐名。猴头菇又是一种对消化道疾病有良好疗效的药用菌。据记载,猴头菇具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效,能帮助溃疡愈合,能提高人体免疫力[1]。每100g干品猴头菇含蛋白质26.3g,脂肪4.2g,碳水化合物44.9g,粗纤维6.4g。猴头菇含多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兼有很好的药理作用[2]。猴头菇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材。
猴头菇曾经采用瓶栽,操作繁琐,成本高,难以推广。现普遍采用袋栽法,以大袋开口或划口出菇为主,出菇管理不方便,且子实体基部长,外形不规整,影响其商品价值。笔者通过多年试验摸索出小袋套环墙式出菇技术,生产周期短,管理方便,子实体外观好,商品价值高。现总结介绍如下。
猴头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16~20℃,最低不应低于12℃,最高建议不能超过24℃[3]。采用小袋栽培猴头菇,在22~25℃培养环境中,从接种到出菇需30~35d。具体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生产条件合理安排生产时间。
室内和室外栽培猴头菇均可,以室外栽培为佳。栽培场地要选择无毒无公害、生态良好、水质优良之地,200m半径内不应有污水以及其他的污染源[4],栽培场地势高,通风向阳。栽培棚以中小棚为宜,东西走向,宽3.5~5.5m,高1.8~2.5m,金属或竹木材质,长度依据场地灵活调整,一般棚长度25~35m。大棚上覆塑料棚膜及遮阳网。
猴头菇品种宜选用外形圆正、质地坚实、不易变色、菌齿密实的为好,规模用种要经试栽,并优选出在当地表现良好的品种。经多年试验,从江苏省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引进的920在十堰当地表现突出。
主料:棉籽壳;辅料:麸皮、石膏粉。配方:棉籽壳80%,麸皮19%,石膏粉1%。料含水量60%左右。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原料都可栽培猴头菇,但以棉籽壳为主料的配方出菇稳定、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
将主辅料、水按比例混合,堆闷0.5~1h,搅拌均匀。拌料要求主辅料混合均匀,料吸水均匀。
栽培袋规格:15cm×30cm或17cm×33cm,厚0.006~0.007cm,耐压聚乙烯折角袋。套环:直径3cm,带海绵透气盖。塑料接种棒:2cm×16cm。装料松紧适度,料高度17~18cm,中间插入接种棒,用套环封口。15cm×30cm袋每袋装料(折合干料),360g左右;17cm×33cm袋,490g左右。
料袋放入周转筐,移入灭菌器。
高压灭菌,排净冷气,126℃,2h;常压灭菌,中心温度达100℃,保持15~20h。
袋温降至28℃以下,料袋移至接种箱或接种帐,气雾剂熏蒸45min以上,按无菌操作,取下套环盖,拔出接种棒,放满菌种(菌种掏成小块状,直径约1cm),盖好套环盖。
采用接种棒接种,接种量增加,接种深度加深,可以缩短菌丝满袋时间,减少污染,提高发菌成品率。
发菌最好在专门培养室,并要求洁净干燥,有温控和通风设备。
菌袋码放,并列码放成排,高度不超过4层,排与排间距10cm。有培养架的码放层架上,无培养架的码放地面。暗光培养,温度22~25℃。前3d不通风;菌丝封口前每天通风一次,每次30min;菌丝封口后每天通风两次,每次30m。
培养一星期后可检杂,及时清除染杂菌袋。一般25~30d菌丝长满袋。
出菇场地提前整平,地面撒一薄层石灰粉,铺干净遮阳网或蛇皮袋等作垫物。
采用立体墙式出菇(图1)。菌丝长满后移至出菇场地,去掉套环盖(保留套环),掏净套环内的菌种块,并列码放成排(也可相邻两排头尾交错),高8~12层,排与排间距1m。
图1 墙式出菇
保持场地温度15~22℃。温度是决定能否出菇和菇体品质的关键因素,低于10℃和高于25℃,不能出菇,出菇后温度过低,菇体发红,生长缓慢;温度过高菇体发黄,菇质疏松。普通大棚对温度调控措施有限,只能通过增减遮阳网和通风小幅度调整,所以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适时下田是室外栽培猴头菇的关键。
出菇棚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根据场地保水特性和喷淋设施决定喷水量。以空间喷雾和淋湿地面为主,现蕾期和幼蕾期,不要直接对菇蕾喷雾,采收前停止喷水1~2d。
加强通风,通风性好的场地,可保持背风面棚门敞开;通风性差的,两边棚门都敞开。
当套环内原基长至1.5cm时,剔除弱小的菇蕾,每袋保留一个原基。
子实体菌齿充分展开尚未弹射孢子时及时采收,采收时用锋利不锈钢刀平套环口切下菇体。
采用小套环出菇,菇体圆正(图2),基部小;菌袋失水慢,便于管理;立体墙式法可以增加出菇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
图2 猴头菇子实体
猴头菇采收后,用小刀掏净套环内菇体残基,保持地面湿润,10~20d,第2潮现蕾。条件适宜,可收3~4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