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涛 郭延龙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以胸锁乳突肌肌肉组织的纤维化,局部有形或无形的肿块、肌肉束状挛缩、痉挛,颈部活动不利,严重者可斜视、头面部畸形等为表现的肌性斜颈[1]。早期不治可继发头面部及脊椎异常,确诊后应及早治疗。其中,中医推拿因治疗效果佳、安全无创、预后良好、经济效益高,为临床上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首选。我院在中医推拿的基础上同时外敷筋散结膏对患儿进行治疗,取得较佳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诊的94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并同意。观察组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19 d~12.4个月,平均年龄(6.4±1.8)个月。对照组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26 d~13.2个月,平均年龄(6.6±2.1)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患处肿块性质、治疗前弹性评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根据《实用小儿外科学》[2]的标准判断:患侧胸锁乳突肌处有肿块,做彩超检查可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局部肌肉组织肌纤维增厚且加粗;肿块边界清楚,质硬,可自由活动;部分肿块随病程延长才可见;无红肿热痛现象。颈椎X线检查未见骨骼异常。患处肌肉组织常出现呈束状挛缩,甚者出现头面部畸形。
1.1.2 排除标准 斜视或颈椎骨骼异常引起的斜颈,神经性斜颈,心、肝、肾等系统功能衰竭者或伴随其他合并症者,对研究治疗中所用中草药过敏者,抗拒推拿者,皮肤病或推拿部位有感染等不适合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结合具体病症,选取天宗、肩井、风池、扶突等相关穴位,综合运用拿法、按法、揉法、弹拨法、侧向扳伸法等手法进行治疗[3]。推拿前涂洒适量滑石粉或小儿痱子粉,1次/d,每次总时长超过10 min,一般为20~30 min,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筋散结膏对患儿进行外敷治疗。每天患儿临睡前取适量筋散结膏敷于病位,并外敷纱布。筋散结膏的有效成分为三七、红花、鸡血藤、乳香、没药、伸筋草、地龙。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患儿治疗的2个疗程期间观察患儿体征,定期对病变肌肉组织弹性及病变处的肿块厚度进行常规检查。
1.3 观察指标 参照《临床评价疗效标准》[4]评定。治愈:颈斜、痉挛、头面部畸形的临床症状彻底消除,患处肿块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有效:颈斜、痉挛、头面部畸形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处肿块有所消除,颈部活动基本正常;无效:患处肿块无明显变化,颈斜、痉挛、头面部畸形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颈部无法正常活动。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同时定期使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扫描检查肿块大小,并参考弹性评级标准[5]对病变组织进行弹性评级。1级:病变组织UE呈均匀绿色,同时患儿胸锁乳突肌患处肿块触及柔软;2级:病变组织为绿色为主的绿蓝相间色,同时患儿胸锁乳突肌患处肿块触及较柔软;3级:病变组织为蓝色为主的蓝绿相间色,同时患儿胸锁乳突肌患处肿块触及质地较硬;4级:病变组织为蓝色,同时患儿胸锁乳突肌患处肿块触及质地硬。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用(±s)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率表示,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厚度比较(表2) 治疗后两组患儿胸锁乳突肌患处肿块情况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儿肿块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厚度比较(±s) 单位:mm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厚度比较(±s) 单位:m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肿块厚度观察组 47 治疗前 12.18±2.49治疗后 7.29±2.23△*对照组 47 治疗前 11.95±2.36治疗后 8.58±2.52△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患处肌肉组织弹性评级比较(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胸锁乳突肌患处弹性评级指数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儿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表4) 观察组总复发率2.13%,对照组总复发率6.3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时病情程度并不严重,增加1个疗程后全部达到治愈,无再复发。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患处肌肉组织弹性评级比较[n(%)]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n(%)]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也称颈部纤维瘤病,是一种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所自发的先天性畸形病,发病率在0.3%~3.92%[6]。随着年龄增加治疗难度也上升,12岁后不适合手术。现代医学针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以手术为主,但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具有局限性,手术指征也存在争论。在传统中医文献记载里,认为此病属于“筋伤”之病,以血瘀气滞,经络不通为病机,病因复杂,多与局部组织缺血失养,胎位倾斜有关[7]。根据中医整体理念,把握疾病过程的传归传化,联系颈项部胸锁乳突肌处有多条主筋之经脉汇合[8]。中医治疗本病以推拿为主,推拿作用于局部肌肉筋骨组织,缓解被肌肉痉挛牵动的筋膜,降低软组织张力,改变病理性神经活动,使筋骨节舒缓畅通,同时改善血流流变学,加快患处软组织血流循环,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缓解痉挛,修复组织,达到通瘀活络,缓和络脉拘急收引,使郁闭阻滞气血通畅,吸收肿块,解除筋伤的效果[9]。在推拿基础上结合外敷筋散结膏,其中有效药物成分鸡血藤、三七、红花,加强推拿作用,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通络舒筋药伸筋草、地龙;搭配消肿散结药乳香、没药,可显著缓解挛缩肌肉,软化肿块,并使其缩小至消除,改善血液循环,并促进体内淋巴循环[10]。此次研究中发现,联合筋散结膏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斜颈情况显著好转,胸锁乳突肌组织病变处的肿块厚度、患处肌肉弹性总体评级明显降低,同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明显。因此,采用推拿联合外敷筋散结膏,可以有效治愈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并能够修复患病儿童胸锁乳突肌病变处组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