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

2019-12-06 07:39李纪扬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李纪扬

摘要: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与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活动不断增加,饮食文化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与践行者,了解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与缘由,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更能减少偏见,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将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观念、内容与方式进行对比,旨在了解差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关键词:饮食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纵观全球,不同的民族与地区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其所蕴含的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为人们对饮食文化进行探究提供源泉。同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日益增多,为了减少不同文化间的摩擦与碰撞,对不同民族与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饮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篇文章将通过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揭示其存在的差异与原因。通过分析对比,帮助人们有效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一、跨文化交際与饮食文化

(一)跨文化交际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何为跨文化交际是一直以来学者探讨的话题。我国学者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吸收与融合。

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其最核心的目的就是交际的顺利完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要求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对彼此的文化进行了解,主要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非语言交际方式等各个方面。

举例来说,如在日常见面寒暄的时候,西方人习惯于以天气开启话题,例如:“What a rainy day!”、“Its a lovely day,isnt it?”等。而中国人的寒暄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人们经常会通过询问对方“吃了吗?”、“哪儿去啊?”开展话题。又如在买账结算的时候,在事先未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西方人更习惯于AA制,而在中国的买单习惯中,通常为了体现自己的热情与好客,常常会出现一桌客人争相买单的场景。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在进食时的口味习惯也大不相同。例如美国人吃牡蛎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不吃蝗虫,祖鲁人吃蝗虫不吃鱼类,犹太人吃鱼类不吃猪肉,印度教徒吃猪肉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不吃蛇肉等等。

上文所列举的跨文化方面的差异表明,若要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当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人们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还要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以食物的创新为例,肯德基作为全球知名的快餐品牌,在中国国内进行推广的时候则推出了如“川香双层鸡腿堡”在内的更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汉堡口味,除此之外,肯德基还在经营主要炸鸡类产品的同时推出了皮蛋瘦肉粥、油条等极具中国特色的食品。正是肯德基在了解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做到了融会贯通,才使得该品牌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

2.非言语类的跨文化交际

包括跨文化交际在内的交际过程主要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构成。而非语言交际更是在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何为非语言交际?简言之,一切不使用语言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由于非语言交际无固定结构和规则,故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着重分析其出现的场合与背景。例如一个人的微笑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表示开心,也可能表示无奈。

此外非言语类的交际没有固定的符号。例如竖大拇指在中国表示很棒的意思,但是在西方很多国家除了这个意思外还有搭顺风车的意思。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希腊,竖大拇指的动作却表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非语言交际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应自觉主动地了解对方的习惯与背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

例如在中国就餐时,外国朋友因不懂筷子的正确使用方式常常出现尴尬的情况。有的留学生去中国朋友家吃饭时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上、或用筷子击打盘子,这种非言语类的行为恰恰反映出了正是他们没有充分了解中国的用餐习惯才出现了各类问题。

(二)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主要是指饮食活动与人、社会之间产生的关系。具体来说饮食文化包括饮食生产、消费、习俗等在内的多个方面。

饮食文化又可以分为狭义的饮食文化和广义的饮食文化。狭义的饮食文化指人们在长期的饮食活动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等;广义的饮食文化除了人类在饮食活动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之外,还包含了物质文化财富。

饮食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并发展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等背景。这也就决定了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以餐具为例,中国是农耕文明,讲求“天人合一”与“和谐”,而西方多为狩猎文明,在长期的生存中养成了富有进攻性与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体现在餐具上就是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其次,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域的饮食食材、烹饪方法与口味等。例如中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人们餐桌上的食材也多种多样。而西方相对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其餐桌上更为常见的则是牛肉、羊肉、鸡肉等肉食。

再次,饮食文化具有连续的传承性。文化具有传承性,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传承性。例如就烹饪方式而言,中餐传统的烹饪方式有煎、炒、炸、蒸、煮等;西方的烹饪方式则主要以烤、煎、冷拼为主。不同的烹饪方式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所传承下来的、世代沿袭的存在。

(三)跨文化交际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涉及方面广。如上文所指,饮食文化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认识不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通过分析其内涵与差异,又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接纳不同文化,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基础。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诧异

中国的饮食观念具有如下特点:

1.追求感官上的享受

中国人在美食上最极致的追求就是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传统的美食观念里,一道好菜通常要做到色、香、味俱全,人们评价菜品的基本标准就是“好吃”,“够味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种配料与食材相调和。例如著名川菜毛血旺,里面有包括鸭血、豆芽、粉条在内的多种食材,配料也有麻椒、花椒、辣椒、豆瓣酱等,通过烹饪,使得食材与配料合而为一,在整体上带给食客美味。

中国的饮食除了追求味觉上的极致体验,还追求视觉与精神上的满足。

首先就视觉享受来说,从食材的雕花刻字到成品的裝盘摆盘,无不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其次就精神的享受来说,中国人的烹饪讲求一种精神愉悦。烹饪手段灵活多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食材随意搭配,调味料也多为“少许”、“适量”。比如食材随意搭配上,最为典型的是东北的一道“东北乱炖”。其烹饪方法便是将白菜、萝卜、豆角、土豆等各类蔬菜加上排骨或者五花肉一起炖熟即可。

2.讲究排场

在中国的宴客观念中,丰盛的菜肴一方面能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则是向客人展现自身的经济实力。在中国传统美食中,重视排场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清代的“满汉全席”,此全席包括南菜54道、北菜54道,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但随着人们生活与认识水平的提升,这种奢侈浪费、一味讲求排场的做法正在逐渐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简约、健康的消费理念。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和”的思想。中国的饮食观念从对食物味道的追求如我们常说的“五位调和”到食物给精神上带来的享受,都从侧面体现了这一思想。

西方饮食观念主要体现为:

1.追求营养科学

西方的饮食文化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一方面追求食物的营养,另一方面在烹饪过程中对量的把控也极为严谨。

举例来说,西方人们在烹饪时,要求精准化,常常将食材与调料精确到具体的重量,对温度的把控要精确到温度,在食谱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对烹饪时间的要求。而西方人对营养的追求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西方人认为过多的烹调会使食物内的营养成分流失,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冷食,如冷盘,沙拉等。不仅如此,对营养的追求也让西方人对所烹饪食材的口味花样要求降低,以牛排为例,从美国走到西方的各个国家,你会发现牛排的口味是惊人的相似。

2.用餐的随意性

虽西方人在宴请时也会讲求菜品的形式,但与中国传统讲求排面的宴请观不同,西方人用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首先就菜品来说,正式场合虽然分头盘、正餐、饭后甜点等,但是主菜一般只有一两道,其他的都是陪衬。西方人聚餐菜品不是目的,交际是其主要目标。因此尤其在一般类的聚会中,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三明治、炸薯条等,并不提供饭菜。他们更习惯于将这样的聚会看作是交流情感的机会,因此气氛通常是随意又轻松的。

(二)饮食内容的差异

饮食内容就是关于吃什么的问题。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方饮食内容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和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影响,中华民族的饮食内容的特点主要有:

1.以食用农作物为主。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中华民族耕种农作物的历史深远,从稻、黍、稷、麦、菽五谷到各类蔬菜瓜果,都成为了人类餐桌上的美食。

2.以烹饪熟食、热菜为主。中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人们的饮食内容产生了影响。我国佛教、道教信徒众多,佛教宣扬的戒杀生,戒吃生冷血腥之物,道家宣扬的忌食鱼肉荤腥等,不仅促进了中国老百姓对素食的追求,同时也推动了对熟食、热菜的追求。各类炊具的发明和调味料的使用也从侧面影响了中国人对饮食内容的选择。

西方的饮食内容多以肉食为主,这主要受其所在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在地理位置方面,西方国家多位于北半球偏北,这样的环境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但却为牧草与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严寒条件下,肉类及其制品尤为人们提供了所需的蛋白质与脂肪。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食肉。

其次西方饮食内容的形成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的航海与游牧文化限制了人们对蔬菜的食用,转而选择肉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西方人们逐渐形成了食肉的习惯。

西方的饮食内容除了喜好食肉,还好吃冷食、生食等。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莫过于各类蔬菜水果沙拉、带血丝的牛排了。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饮食内容的不同决定了饮食方式的千差万别。饮食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进食餐具、进餐礼仪等方面。

首先中西方的进食餐具差异最为明显。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中餐具的代表,两根筷子夹起了万千美食。中国多以稻谷类、蔬菜类为饮食内容,筷子进食这类食物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同时使用筷子时的儒雅又与儒家思想相比配,代表了中华文化“仁”、“和谐”的思想。不仅如此,一双筷子有两支,也隐含了祖先对阴阳平衡、天地相和的美好愿望。

但是就西方的饮食餐具来说,最为突出的则是刀叉。上文已经提到,西方的饮食内容以大块肉食为主。西方人将大块生肉烹制成食物,必然无法直接进食,刀叉便成了进餐最有利的工具,人们盘中的食物则像是等待进食者厮杀的猎物。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另一个差异存在于进餐礼仪。中国多实行共餐。通常情况下中国实行共享美食的模式。菜品上桌,大家共同品味盘中美食,而且还常出现互相加菜、敬酒的场景。共餐在家庭聚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家庭,“团圆饭”、“年夜饭”等都是中华饮食文化中共餐饮食的突出表现。这是因为中国历来是家国文化,血脉关系与家的连接一直都是人们所推崇的文化。除此之外,如俗语“有福同享”,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也影响了共餐饮食习惯的形成。

但是西方则更普遍的是分餐。每个人面前的餐具都盛放着美食,人们也不会互相加菜。这种进餐方式主要受到西方個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备受推崇,人们尊重个性与彼此的空间,因此在饮食文化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分餐进食。

三、饮食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差异,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首先,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们的饮食提供物质基础。中国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西方地区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类气候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肉制品与奶制品成为西方饮食文化的主体。

其次民族性格影响饮食文化。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和谐美,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主要为五味调和,共饮共食。西方受游牧文化与航海文化影响,具有独立性与侵略性,因此饮食中刀叉分割与分餐饮食都是其民族品格的体现。

宗教文化也会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西方以基督教为主,基督教中有“圣母玛利亚”一说,这也就影响了西方饮食文化中对女性的尊重。而在中国则是儒释道并行。在其倡导的教义中,饮食要注意不吃生腥之物,同时都未肯定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前者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对熟食、素食的偏爱;后者则造成了数年女性无法上桌用餐的饮食陋习。

四、结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众多案例之一。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文化下不同的饮食文化,可以使中国人民对西方饮食更加了解,减少屏障;同时通过饮食文化的对比分析,也可以深入了解差异存在的根源,以便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学习对方的文化背景,做到顺畅沟通。最重要的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会与时俱进,一方面博采众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全世界范围的传播,“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3]阮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2):49-53.

[5]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6]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7,24(4):60-62.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