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树理与孙犁看作家创作个性的差异及成因

2019-12-06 07:39许育欢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赵树理孙犁

许育欢

摘要:本文从作家创作个性表现的三个方面,即审美理想与趣味、艺术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出发,结合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作品,分析两人艺术创作个性的差异,并从社会经历和个人性格两方面探析造成两人不同的创造个性的原因。

关键词:赵树理;孙犁;创作个性;社会经历;个人性格

同为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大家,赵树理与孙犁都有不少描写解放区革命的小说,题材内容上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然而两人的创作个性却大相径庭。创作个性,指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包括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艺术形象塑造的个性化与艺术表现的个性化。下文将从创作个性的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赵树理与孙犁小说中的创作个性差异,并探析其成因。

一、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

赵树理的小说,是一种“问题小说”,小说通常是围绕问题进行展开,包括问题的提出、发展和解决。赵树理曾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写出来。[1]”赵树理从问题的角度来观察和反映农村的生活,还擅长通过家庭琐事或个人问题来写庞大的社会问题,这就是作家本人独特的审美趣味。最典型的作品是《三里湾》,贯穿小说始终的问题是如何争取和动员三里湾的人参加农业合作化,然而赵树理却将支持或反对合作化这对政治阶级矛盾,贯穿到家庭生活与婚恋关系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玉生离婚、灵芝择偶、有翼的家庭矛盾等生活琐事,反映了三里湾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小写大。

孙犁也以农村日常为题材,但他是从“人性美”的角度来理解、表现生活。孙犁的写作也可以说是表现人性美的诗性写作,他一直追求着人道主义的审美理想,孙犁曾说:“我想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间,占大多数。[2]”《山地回忆》中,孙犁塑造了一个有点泼辣,却又善良纯洁的女孩形象,通过这个善良女孩和八路军的故事,表达军民一家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人性之美。然而,孙犁在后期回忆,这个女孩是他现实中遇到的,但是现实中的这个妇女其实“很刁泼,并不可爱[3]”,但他更愿意去写人性中美的一面,因为“进城以后,我已经感到:这种人物,这种生活,这种情感,越来越珍贵了。[4]”,这便是作家私人化的审美趣味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艺术形象塑造的个性化

赵树理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其一,喜欢给笔下的人物起外号。如《小二黑结婚》,故事的开始便是:“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临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又如《李有才板话》的开头:“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还有《三里湾》里的“能不夠”、“糊涂涂”、“翻得高”、“惹不起”、“常有理”等。通过三个字的外号,将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形象地展现出来。其二,反面人物的描写远远多于正面人物,正面人物的塑造反而不如反面人物成功。这与赵树理“说书式”的表现方式有关,更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成了次要,而反面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人,故反面人物的塑造更为生动。赵树理这种独特的塑造方法虽然也曾引起诟病,如“他对于故事情节只是进行白描,人物常常是贴上姓名标签的苍白模型,不具特色,性格得不到充分的展开。[5]”,但这也构成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个性。

孙犁塑造的艺术形象,多是抗日斗争中的农村群众,其中尤其擅长塑造女性形象。他在《孙犁文集》自序中曾写过:“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6]”其次,孙犁对人物的描写不像赵树理笔下那种通过一个外号就可以概括的“类型化”人物,他更注重对人物外形、心理、行为的细腻描写。《山地回忆》里他是这么描写的:“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艺术表现的个性化

汪曾祺曾说:“一个作家能不能算是一个作家,能不能在作家之林中立足,首先决定于他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能不能找到一种只属于他自己,和别人迥不相同的语言。[7]”赵树理与孙犁虽然都以小说创作为主,其小说的语言特色却各有千秋。

赵树理的小说融入了浓浓的地方语言特色,语言通俗大众,同时借鉴评书和地方戏曲的形式,更显示出口语化的特点。这在《登记》的开头体现最明显——“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这个故事要是出在三十年前,‘罗汉钱这东西就不用解释;可惜我要说的故事是个新故事,听书的朋友们又有一大半是年轻人,因此在没有说故事以前,就得先把‘罗汉钱这东西交代一下……”读赵树理的小说,如同坐在茶馆里听说书,幽默风趣,鲜明生动。这与他的写作初衷有很大的关系,他自言:“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8]”由于赵树理对自己的定位是“文摊”而非“文坛”,所以他将极具地方色彩的方言俗语融入作品,通过简单质朴的、口语化的语言来反映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孙犁的语言风格也有口语化的特点,然而却与赵树理截然不同。孙犁的语言,如话,可又不觉得俗气,朴素,却又不是直白。“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中短短的一段,简单的生活场景,孙犁却能用他清新的语言,写出诗意。如话又如画,朴素中见大美,平淡中品味道,这是孙犁最突出的语言特点。有人就曾如此评价过孙犁:“这么多年,你生活上花鸟虫鱼,作品里面,风花雪月。”确实不假。

四、创作个性成因探析

赵树理出生于1906年,孙犁出生于1913年,两个人出生、成长的时代相近,而其小说描写的时期大致也都在1937以后,而两人截然不同的创作个性与其社会经历和个人性格相关。

首先,二人的社会经历与生活环境大相径庭。作家创作中的实践追求往往会自觉、直接地影响其创作个性的形成。赵树理出生于山西一个小县城的农民家庭,自幼接触和亲近农民,而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面朝黄土的农民,亲身经历的农村的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大集体经济时代,所以赵树理塑造的正面人物大多都是朴实勤劳的农民,而他的作品内容大多也是反映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赵树理从小受山西一带的乡风习俗的影响,他酷爱民间文艺,民歌、地方戏曲、评书等对他的创作均有影响,在他作品的语言中能很明显地看到评书和梆子戏的影子。

而孙犁出生在河北省安平县,河北作为抗日的重点省份,再加上孙犁本人曾亲身参与到抗战工作中,他对抗日有深切的感受,对晋察冀一带的人民生活状况和民风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部分和抗日有关。孙犁自己也说:“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9]”“《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10]”由此可以看出,孙犁的创作个性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创作个性的形成也与作家的个性有关。赵树理倔强、执着、崇善、率真[11],基于这种性格,他“以一个革命者的热诚和责任感,努力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12]”,于是他自称自己的小说是“问题小说”,敢于在小说中提出农村基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孙犁的小说具有阴柔之美,这与他的个性气质也有很大关系。孙犁曾说:“我自幼年,体弱多病,表现在性格方面,优柔寡断。[13]”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优柔寡断、细心敏感的气质,使得孙犁创作时更注重塑造女性形象,语言也更加细腻动人。个性不等于創作个性,然而创作个性的形成确实会受到个性的影响,个性显然会影响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他对题材的选择和表现题材的方式[14]。

创作个性是一个作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显示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个性特点。通过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分析,不难发现两位作家有着迥异的创作个性。然而,创作个性没有优劣之分,它是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作家的诸多作品去分析他的创作个性,反之,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利于我们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书籍:

[1]赵树理:《三家湾》,选自《赵树理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选自《赵树理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3]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选自《赵树理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赵树理:《登记》,选自《赵树理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5]孙犁:《山地回忆》,选自《荷花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6]孙犁:《荷花淀》,选自《荷花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陈俊,朱庆华.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之异趣[M].选自《学术交流》,2010,03.

[2][3][4]孙犁.关于<山地回忆>[M].选自《孙犁书话》,北京出版社,1996.

[5]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出版社,1980.

[6][9]孙犁.孙犁文集·自序[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3.

[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5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朱伟华、张挺玺.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10]孙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M].百花文艺出版社,1978.

[11][12]朱庆华.论赵树理人格对其文格的制约[J].选自《文学评论》,2005,02.

[13]孙犁.《善闇室纪年·序》,1975.

[14]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5.

猜你喜欢
赵树理孙犁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赵树理传经
孙犁装外行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走近赵树理》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赵树理小说幽默的预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