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摘 要:动画人物贴近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是他们熟悉的、了解的、喜爱的事物。通过动画人物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动画人物;学习动机;有效情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068-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数学的愿望。
我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教学中多次运用动画人物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了熟悉感、亲切感,学生喜欢学、愿参与,数学课堂在孩子们的眼中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他们愿意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增强了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一、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前,在教育教研领域,对课堂情境创设的研究较多,一线教师们也经常在日常教学中创设情境来实施教学,但大多教师容易从现成的教参案例中实行“拿来主义”,而对情境创设的创新和改进较少,也很少有教师对增强课堂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及实效性做深入的思考。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中普遍存在不注意听讲、小动作多、与同桌经常说话等现象,他们集中精力时间短,作为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喜好,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了解学生喜好创设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符合小学低段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教学情境,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基础。课堂情境创设得当,有助于教师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小学低段课堂情境创设,要有新意、有吸引力,才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因此,当前小学低段课堂情境创设需要灵活多样的方法,需要增强趣味性、探究性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通过动画人物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途径之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经常考虑‘如何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我经常以动画人物为主线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从而让学生有秩序、有目的地“动”了起来,充分地调动与挖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有思考、有疑问、有探究、有喜悦。
我们选择的情境创设应当适应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而通过动画人物创设情境恰恰是学生喜欢的方式,因为动画人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他们熟悉的、了解的、喜爱的事物,因此,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小学低段学生一上课很难把精力集中起来,他们有时还陶醉在课间的游戏活动当中,因此课前的情境导入一定要让他们“眼前一亮”,要起到迅速把他们散乱的思绪拉回到课堂活动中来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藝术才华,教师要把对“新课程理念”领悟的精髓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设计、融入学生的课堂活动。只有情境创设有趣、生动,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数学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三、通过动画人物创设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可以是课程的开始,也可以是课程的中间或课程的结束。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动画人物创设情境”作为切入点,因课制宜,旨在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不但要注重课前情境,更要注重课中及课后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刺激学生,让每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都有着新鲜感,从而让小学低段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专注。
(一)课前情境
新课的导入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学习效率,课前情境如果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兴趣浓、热情高、效果好。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一课时,出示PPT,我对同学们说:“猫头鹰老师正在给熊大、熊二他们上数学课,猫头鹰老师说:‘让我出几道题考考你们!同学们,你们愿意一起来做吗? ”(老师板书:2+2+2= 5+5+5= 4+4+4= 3+3+3=)虽然也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展开新课的学习,但是,有了他们喜欢的熊大、熊二的介入,同学们会立刻把思绪拉回课堂中,同学们积极举手,争着抢着回答问题,积极带动课堂有效教学的铺开。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第二课时,结合PPT:
师: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千难万险,这一天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又累又饿,于是,孙悟空登高望远,忽然,他发现了一棵苹果树,于是他们师徒四人饱餐了一顿。
师:饱餐后,还剩8个苹果,唐僧问:我们四人平均分开,每人分几个?(生:每人分2个)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板书:8个苹果——平均分——4份——每份2个)
师:这时孙悟空问猪八戒:8个苹果,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八戒怎样也想不出来!你能帮他回答吗?(生1:能分成4份。生2:因为8个苹果2个一份能分成4份。)
师:这样是平均分吗?(生:每人分2个,分得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师:对,这样每两个分一份,每人分得同样多,因此,也是平均分。(板书:8个苹果——平均分——每份2个——分成4份)
通过“西游记中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展开教学,学生牢牢地被吸引,以较高的热情学习 “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方法。他们主动对比,在情境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注度,从而突破难点,起到了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作用。
(二)课中情境
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学生如果没有新鲜事物的吸引,很难一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么课中的情境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恰当地利用动画人物创设情境,就可以紧紧地抓住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用同数连加解决问题》一课时,课中创设了分别由熊大、熊二、光头强以及猫头鹰老师为大家出题的练习情境,同学们愿意与他们一起学习,做练习时,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中《搭配》一课时,课前通过创设美羊羊被灰太狼抓进了狼堡里的情境,课中创设情境(结合PPT):灰太狼和红太狼放出话来“只要闯关成功就放了美羊羊”,于是在老村长的带领下大家展开了拯救美羊羊的行动。通过新颖的课件展示,第一关:密码是由1和2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这道门的密码是多少?第二关: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要求每个两位数都没有重复数字,这道门的密码是多少?第三关提示:从1、2、3中,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通过学生闯关,由易到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闯关,在老师的有力引导下,不知不觉学会了关于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并通过对比,知道了排列与组合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课后情境
课后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节课的总结,也可以是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有效的课后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知識或进行梳理,或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或产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搭配》一课时,课堂小结时,由老村长来问同学们: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孩子们纷纷举手,争着抢着回答问题。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的第二课时时,学习新课后创设了“孙悟空给小猴分桃子”情境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方法。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通过创设“猫抓老鼠”的游戏(找出符合条件的算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以应用和巩固。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创设“课堂情境”不仅要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更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通过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创设情境,可以高度提升学生对课堂进程的关注度,能够很好地解决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状,也能够让教师围绕情境设计学习、思考、实践,从而逐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全刚.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9).
[2]张弘.浅议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