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

2019-12-06 06:26花兴于东新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新媒体

花兴 于东新

摘 要:新媒体技术可以辅助高校展开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学生角色转换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投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更合理地衡量学生的付出,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仍需适当讲解,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课程改革;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9B-0004-03

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育人才的目的,全国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试图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应对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自2015年开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第一批参与课程改革。截至2018年,已经进行了3轮课改,有些经验可供总结。

所谓混合式课程改革,其核心在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扭转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教师则转变为辅助性角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更类似于演员,是台前的主演,教师则转变为导演的角色,主导整个过程的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进行,其基础一方面在于知识获取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另一方面则需通过考核等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程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下,并通过新媒体如网络平台、手机App等,更快捷及时地将学习进度反馈给教师。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完全让学生主动学习还有些困难,这也是这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点太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理论、流派等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从我国文字诞生起直到晚清,其间产生的作家、作品都属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范围,虽然也有详略之分,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等重要的作品作家单独成章,一些不太重要的仅仅有所涉及,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即使有详有略,其内容也非常之多。且即使只讲重要章节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等,想要全部由学生进行主动研学,课时上也不允许。另外,人文学科虽然也有比较通行的研究方法,但并非如数学一样有从简单基础到精尖困难的理论体系,很难掌握方法就一通百通,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都极具个性,不能公式化处理。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要求有比较高的文言基础。以最先开课的先秦文学为例,先秦文学阶段最重要的章节如《诗经》《楚辞》《左传》等,无论哪一本,对于本科生来说,想要不借助前人注释直接阅读原文,都非常困难。甚至有注释有翻译,某些作品如《尚书》《庄子》,要么文字古奥,要么思辨性强,学生直接读译文都有一定理解上的困难,更何况这些经典还有许多延伸的知识点。因此,有些章节必须由教师领读讲解、更多参与。

综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采取学生主讲与教师辅讲相结合的模式,即教师选取一定的章节作为任务分发给学生,由学生提前准备并在课堂上主讲,教师则作为评点补充的角色,有些比较难的章节则由教师主讲。另外,课程组教师还录制了若干微课作为补充,有些限于时间不允许或课上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微课传达给学生。

課程的具体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总结阶段。以最早开课的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般需要进行以下工作,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或手机App,将学生加入课程群组中,并提前对学生分组;将课程教学资料如课程大纲、考核方案等传至课程群组中,以便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设计学生主讲章节;详列参考书目。

首先,在相应的平台或App中添加学生,并分组。内蒙古民族大学官方提供两款:一是清华大学开发的THEOL网络教学平台,另一是超星集团的学习通App。运用平台或App的目的在于更直接方便地与学生沟通,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可选择其他平台,最简单的微信、QQ等也可以。专业学习平台或App的优点在于方便统计,THEOL平台可以全面统计学生的参与状况,每次登入、阅读材料等都有记录;学习通与此类似,而且学习通有许多电子书资源,还增加了现场签到等功能,课堂的参与度更高。给学生分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合作能力,可视情况每6到8个人为一组,如人数较少也可以不分组。

其次,将教学大纲、考核方式、任务分配及其他学习资料传至群组中。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总体设计,考核方案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自己的任务,所谓任务分配表即确定哪些章节由学生主讲,方便学生尽早准备。除此之外,还可将其他教学资源传到群组里,如一些公开课、微课视频等。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组共录制了约40个微课,每个微课8-10分钟,作为课堂补充;上传了一些名家如韩兆琦先生、周勋初先生等的公开课,供学生点阅。另外,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历史的视频链接,如央视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方便学生对历史背景有更深的了解,以便对作家作品有更好的理解。

第三,确定教材之外的阅读书目,详列版本。从作品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如《论语》、《庄子》、李白、杜甫的诗集在互联网上俯拾皆是,但对于课堂教学和研究来说,通过仔细校勘注释的善本才是最优选择。以《论语》为例,各出版社的《论语》注释版本极多,质量参差不齐,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被学界公认为入门的最佳读本。因此教师需将这类经典可靠的书籍,通过书目的方式推荐给学生。

二、课程实施阶段

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有以下任务:布置课前测验、安排学生主讲、总结和讲解难重点、布置课下作业。

布置课前测验:布置课前测验和预习任务是紧密结合的,是对预习任务完成状况的检测。课前测验的主要内容来自记忆性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记忆性知识,如《诗经》一共多少篇,《尚书》分为哪几个部分,《九歌》是哪几篇,《九思》的作者是谁……这些知识点基本不需要讲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点。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首先是这些,而通过课前测验可以知道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预习状况,哪些知识点没有注意到,哪些错误比较集中,这样老师在课堂讲解时更有针对性。课前测验的手段可以是多样的,最简单的如课堂提问,凭借教师对学生基础、学习习惯及状态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提问,以达到对全班掌握状况的评估,如果想要更准确,可以使用网络平台或其他APP,THEOL网络平台和学习通都有统计功能,会有针对每道题的错误率统计,这样就可以知道哪道题学生已经掌握,不需讲解,哪道题学生普遍没有注意到,需要教师在课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安排学生主讲:在课前准备阶段,曾有布置学生任务的工作,所谓任务即每人主讲一个小问题,时间在10分钟左右。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次选一组学生课上讲解时,由其他组选派代表打分,课上主讲每人都要参与,不计个人成绩,只统计每次每组得分,最终全部轮完后计算每组的总平均成绩。每次讲解完都要请其他组同学提意见,也可以就讲课内容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评价的重点,一是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判断,并做适当的补充和引申;二是对主讲学生的教态、教学语言等进行评价和指导。因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师范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向以及学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中小学教师,所以除了注重知识积累外,教学技能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培育要求。另外,还要求每人把自己讲解的内容制作成一个微课,一来方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更直观的了解,二来训练制作微课的能力。

难重点讲解:在学生主讲外,教师主要讲解的是学生通过自学无法充分把握的内容。比如,一些重要文本的解读,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例,诸子散文并非单纯文学作品,还是说理散文,承载着先秦诸子的深刻思考,有些问题如学生只从字面意义考虑,很难准确把握文章的真谛。如《庄子》中的《逍遥游》等篇,这些内容仅凭学生自学是没办法理解的,需要老师在课上讲解。又比如探讨文学与当时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较深厚的历史积累,这些都不是刚刚接触古代文学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师在课上进行分析、示范、引导。

布置课下作业:课下作业是课堂在课下的延续,有补充延伸课上内容,检查课程理解程度以及基本学术训练的作用。本课程的课下作业有以下几种形式:微课、诗歌赏析、读书报告。微课是综合训练,在课上讲解固然是训练师范生讲课的能力,但整个制作微课的过程,从知识角度来说是对此系统的整合分析,从技术角度来说,最基础的查找资料、制作PPT都是未来教师必需的能力。诗歌赏析既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到的文学分析手段进行实践,也为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打基础。读书报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而撰写读书报告可以作为学位论文写作的提前训练,熟悉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办公软件操作。

三、课程总结阶段

课程总结阶段是课程的完结阶段,包含期末考试出题、综合成绩核算及学期课程实施总结等环节。

期末考试出题:对于课改课程的期末考试来说,出题的目的相对单纯。过去的期末考试几乎承担了课程所有的考核任务,但试卷考试这种考核形式本身就侧重内容记忆、理解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与付出,甚至有的人只在期末集中力量努力背诵,如果幸运的押中题了,所得成绩可能比一直认真上课的成绩还要好。课程改革之后,期末考试所占综合成绩比重下降,承担的考查责任也相对降低,只承担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以及表述,因此只需题型搭配合理,以兼顾广度与深度即可,如文学常识的面需要广些,名词解释、简答应以教材中单独成章的重要作家或作品为主,默写赏析考查背诵的基本功和诗歌审美,论述题则要求能打破单独作家、作品或流派的界限,這样能够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综合成绩核算:按照开学初公布的考核方案,将学生所获得的各项成绩按比例核算,加在一起构成学生的综合成绩。目前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构成方案如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五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的50分中,出勤、课堂表现、课内讲课实践、测验与读书报告共50分。

课程实施总结:每一届学生的学情不同,课程任务布置的效果也不同,应在期末对本学期的教学状况进行总结,包括课堂组织、课下作业、期末试题等等,以便下一轮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关于课程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从过去几轮课程的实施效果看,基于新媒体的课程改革确实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大幅度上升,过程考核和期末测验相结合的模式的确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付出,比单纯的考试更合理,  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学生反映了一些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教师的讲解不可偏废,除重难点讲解外,文献导读相对重要。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东西不多,对于学生来说,碰到的第一问题常常是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对于《庄子》《尚书》这样比较艰深的文字,即使有注释、翻译,单靠学生自学也无法掌握,教师导读讲解仍然不可或缺。

其次,所有考核方案和具体学习任务需在开学初对学生详细说明。基于新媒体的课程改革会让学生更投入,但如果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也会让他们态度消极。如果不在开学初讲清利弊,让每个学生都清楚想要获得学分必须做什么,难免会有学生得过且过,过度拖延,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基于新媒体的课程改革需要配套相应的硬件设施。所谓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网络条件,无论是线上的测验、作业提交,还是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都需要互联网的支持,所以对学校的网络硬件会有一定的要求。另外,网络信息太多,有时反而会让学生淹没在大量的无用信息里,除了外网的资源外,学校应建立内部的校园网系统,将图书馆内相关的资源对校内网共享,这也能节省学生流量支出,方便他们熟悉并且准确、高效地利用相关资源。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NGJGH2016034;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发现文学史:基于学习者视角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研究”,项目号:NGJGH2016032。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9-5-7.

[2]蔡劲松.通识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美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8,(3).

[3]刘拓.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4]朱苏华.哈佛大学通识课程革新理念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6,(S1).

[5]沈致隆.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新媒体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