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术后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附壁血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

2019-12-06 07:20刘一辰于爽姜世昌崔连群陈黎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抗栓吲哚华法林

刘一辰,于爽,姜世昌,崔连群,陈黎明

左心室附壁血栓(LVT)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近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诊1例PCI后附壁血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病例

患者,男性,51岁,主因突发胸痛5 h入我院急诊科。患者于5 h前活动中突发胸痛,呈放射状至左腋下及后背,伴大汗及乏力,休息30 min左右无好转,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急查ECG示:V1~V5导联ST段抬高,T波高尖,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心肌酶谱示:超敏肌钙蛋白T 892 pg/ml(3~14 pg/m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1203 pg/ml(0~900 pg/ml)。查体:血压126/82 mmHg(1 mmHg=0.133kPa),心率89 次/min,神清,平卧位,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音低钝,心率89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下肢水肿。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年,最高达“170/105 mmHg”;胃溃疡病史10年。吸烟史30年,约30支/d。初步诊断:①急性冠脉综合征;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壁);③3级高血压病(很高危);④胃溃疡。遂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嚼服,并行急诊冠脉造影(图1~2),分别于前降支(LAD)置入BuMA 3.5×25 mm、BuMA 4.0×15 mm支架各1枚,术后心脏超声显示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阻力负荷重;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约3.44×0.88 cm2。根据病情调整为:阿司匹林100 mg 1/d,氯吡格雷75 mg 1/d,阿托伐他汀20 mg 1/晚,泮托拉唑40 mg 1/d,倍他乐克12.5 mg 2/d,依那普利10 mg 1/d,螺内酯20 mg 1/d,呋塞米20 mg 1/d,华法林3 mg 1/d,监测INR在2~3间,好转出院。

患者出院18 d后出现黑便,入住外院消化内科,测血红蛋白91 g/L,遂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并给予对症治疗。停用上述药物10 d后,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好转,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血栓存在,恢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为进一步调整抗凝方案,再次入我院门诊治疗,调整为双抗联合达比加群酯110 mg 2/d;三联抗栓:加泮托拉唑40 mg 1/d抑酸治疗。

术后42 d随访时,门诊方案维持2周,患者电话告知再次出现黑便,自行停三联抗栓药物,查血红蛋白106 g/L,胃镜示食管多发溃疡;胃多发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入院给予补液、保护胃黏膜等对症处理,出血控制后,调整治疗方案为吲哚布芬0.2 g 2/d,氯吡格雷75 mg 1/d。术后180 d随访时,患者病情平稳,未再出现黑便,无牙龈出血、皮下淤血、瘀斑等症状,复查心脏超声未见附壁血栓,血栓消失。药物调整为:吲哚布芬0.1 g 2/d,氯吡格雷75 mg 1/d,长期抗血小板治疗。

图1 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100%闭塞

图2 冠脉造影示回旋支中段50%狭窄

2 讨论

LVT的形成与心肌损伤、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全身高凝状态有关,其中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室壁运动不良范围越大,将更多影响局部血流速度,继而形成附壁血栓。在血管介入治疗出现前,急性STEMI并发LVT的发病率可高达20%~60%[1,2]。研究表明,在STEMI患者(n=2072)中,合并LVT形成的发病率可降至6.3%,其中96%源于前壁STEMI[3]。探究LVT发病率降低的原因,可能归功于再灌注治疗技术的进步,其治疗下的梗死面积大大低于非灌注治疗下的梗死面积。但前壁STEMI引起的LVT高比重仍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LVT结局包括自溶、机化、脱落,重者形成活动性血栓,造成靶器官栓塞,以脑、脾、肾常见,早期选择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多位学者经少量回顾性分析得出: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等[4-6],可早期预防,对临床具有一定意义,但目前指南缺乏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试验证实。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溶栓:GISSI-2、3研究表明,溶栓疗法无法有效减少左心室血栓形成,对形成的血栓可能有效,但可增加体循环栓塞风险。②肝素:GISSI-2研究表明,肝素可影响血栓形状,但无法预防血栓形成,且增加出血风险。③华法林:2013ACC/AHA指南[7]建议,对于无症状STEMI合并LVT的患者,应考虑口服华法林抗凝(Ⅱa,C)。2017 ESC发布STEMI管理指南[8],补充说明华法林至少服用6个月。④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现阶段尚缺乏有关左心室血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吲哚布芬是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烷素A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减少血小板因子3、4的含量,辅助溶栓方面比阿司匹林更有优势[9];且出血事件显著低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10]。

回顾该患者诊疗经过,遵循早诊断、早治疗、随访与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患者首次入院时,及时行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判定并定位,急诊介入快速准确开通罪犯血管--前降支。术后完善相关检查,结合病史、化验及超声,诊断STEMI合并LVT、胃溃疡,符合出血高危人群[参考2013年《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发生消化道损伤的高危人群包括:(符合下列≥1项)消化性溃疡及并发症史,消化道出血史,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面临血栓与出血这两大矛盾,治疗是两者兼顾。调整方案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华法林抗凝及泮托拉唑长程抑酸治疗。患者定期复查,INR 2~3之间,但初次随访发现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究其原因,可能与抗栓药物的应用及长期消化道溃疡病史有关,暂停抗栓药物,禁食及补充血容量等治疗,稳定后行心脏超声,发现血栓仍然存在。考虑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中,有较华法林更好的安全性,遂将上述方案中华法林改为达比加群酯。再次随访时,患者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考虑目前抗栓方案安全 性仍不足,遂放弃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及达比加群酯抗凝的方案,尝试启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的抗栓策略。相对较长时间内,患者未再出现黑便,无牙龈出血、皮下淤血、瘀斑等出血症状,复查心脏超声,未发现血栓。

警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高危出血患者,充分权衡血栓与出血风险,长程质子泵抑制剂(PPI)与个体化抗栓的选择是治疗的关键。长程治疗中,超声心动图对于STEMI患者心脏继发性改变的诊断作用功不可没,尤其对于前壁STEMI和合并LVT患者的长程疗效评估。吲哚布芬在抗血小板的同时兼顾抗凝效果,同时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注册题目《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比较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的随机对照研究》,注册时间:2017-11-23,研究负责人:葛均波)也在进行,该案例亦显示其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猜你喜欢
抗栓吲哚华法林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合成稠环吲哚研究
吲哚骨架7位的羟基化研究
金属催化下吲哚7位的修饰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聚焦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上游防治中的亮点
质子泵抑制剂对华法林抗凝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