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育人的先导。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关系到祖国明天的发展,高中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教育的实现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因此,实现高效的德育教育需要我们以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载体,联系学生生活,贯穿课堂内、外,从“互动教学、倾注爱心、知行合一”三方面进行实践,取得实效。
关键词:新课改;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德育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并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是通过思政课的教学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内容主要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这些内容有的宏观而抽象,而高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辩证思维发展的时期,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和实施每堂课的教学?如何使学生由“要我学政治”变得“我想学政治”“喜欢学政治”,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和情感、态度、價值观上得到升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科素养与德育教育双重效果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互动式教学”建设高效德育课堂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学相长是实现高效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政治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高中生参与的积极性,告别“假大空”,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注重生活化,丰富性、自主性、有效性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实现“真善美”。教学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教学方式却是灵活多变的,而充满着艺术性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充满生成的艺术过程。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及恰当运用的教学技能,可以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通过实际的参与和自主的探索实现学习的过程。设置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通过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将老师的热爱转化成学生的热情的载体和关键环节。
(一) 教学内容生活化,传递学科之美
在培育核心素养背景下,要让学生实现能力和情感的升华,首先教师需要热爱政治。如果自己都不热爱的政治学科,如何让学生热爱呢?热爱需要以了解和熟悉为前提,重新审视政治课教材,发现和探究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和思想性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经济生活可以引导学生透过丰富多样的经济现象看本质,成为有情怀的“理性经济人”;政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国家的性质,政府的职能和国家的制度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来源;文化生活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告诉我们习近平主席要求的“文化自信”底气来自哪里;哲学生活教会我们思辨,生活的真相不只是一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辩证看待……教师不仅要把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更应该把这门学科的美好感染学生。
(二) 教学过程互动化,发挥学生自主性
枯燥是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与感受,但是,它是思想政治课的应有之义么?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摆脱“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和态度,在积极踊跃的课堂中,常常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生命个体体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以我校某教师的一次课堂实践和教学感悟与反思为例。
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课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中的四种选举方式和他们的优缺点,我尝试着通过同学们模拟竞选班长的情境,请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同学们分别扮演候选人,选民,让他们亲身体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亲身经历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并且在竞选结束后,向“选民”们、“被选举人”们提问,请他们分享他们在不同选举方式中的感受,并由他们评价得出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由老师给予相应的点评和引导。
一堂课下来,我惊喜的发现课堂内的氛围变了:每个学生不再仅仅盯着黑板,抄着笔记,取而代之的是因为参与其中而有了主人翁的意识他们变得主动了;我看到教室里不再有人因为无聊而打瞌睡,看到了他们乐于分享的雀跃,还看得他们的眼中有了恍然大悟的光,整个课堂因为每个人的主动参与而变得活跃。模拟情境的方式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每种选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有相应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能够理解班级管理尚且如此,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恰当选举方式的选择和公民的参与更加重要!这样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精神。
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次的尝试让我体验到教育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政治课堂中应该引入更多更好的素材和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 教学评价及时性,巩固学习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因此,思政课教学不能一味在乎成绩,但也不能完全不在乎学生的学习。“温故而知新”是巩固学习效果的必要途径,知识在反复强调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巩固,因此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掌握也需要教师及时监督检查学生的作业和课后练习完成的情况,从而不断地巩固所学,把握原理,融会贯通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及时对课堂进行评价,也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 “爱的倾注”生活中帮助学生育德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应当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和考试成绩上,而应当将课程内容与学生课堂外的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的,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这些孩子们的身心。好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更加需要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关爱。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以爱之名,为爱之实。
有人说,教育是伟大的,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在高中生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老师可以说是给予他们陪伴最多的人。这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少年都如家长们、老师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和简单:有的学生需要面对学习的压力,有的要面对来自家庭的烦恼,有的正面临与好友间友谊“破裂”的困惑,有的不能接受和认可自己等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阶段,但是他们还那么稚嫩,因未曾经历而束手无策是正常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更可能传导至课堂,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给予他们关心,无疑在不经意间会给予此刻的他们一束光,照亮他們的心房。以本人的一次经历为例。
晓文同学,最近教的试卷论述题敷衍的写了两行,选择题一个都没对,这不太可能啊!改完试卷后正值自习时间,我把他叫到走廊,“怎么一个都没对啊?能跟我分享一下你的答题思路么?”他腼腆的低下头,没说话。等了一会后,我不动声色,微笑着问:“这是你自己做的么?”这时候,他坦白说:“昨天周练时,我在玩手机,选择题是蒙的……”这时说明他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再多批评显得多余。于是,我跟他聊了几句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就让他回教室自习了。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却发现从那之后他交上来的试卷都是比较工整,认真。
教学是生活故事的集合,还有很多类似的点点滴滴的小故事随处可见,但是,笔者却越来越感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怀,对学生来说多么重要。学生的转变也将成为一种鼓励。因此,在课堂之外,生活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给予适当关心,如上课打瞌睡的同学是不是没睡好,什么原因?请假去医务室的学生,要多注意身体;某某最近情绪不好,是不是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我能够做些什么?……爱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它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爱是一句关怀的问候,它能够触及心底;爱是一次诚恳的交流,它能够增进师生感情…爱是尊重、信任和激情的交织,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教育中“追求人的价值”真谛。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树木失去了生命,天空失去了色彩,泉水失去了源头。
三、 “知行合一”实现高效德育教育的目标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道德修养,是实现高效德育教育的目的,也是检验德育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试金石。注重学思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摆脱“学而不思则罔”的桎梏,在思维的训练当中巩固对德育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班级集体活动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勉励学生寓知于行。思想政治课是担纲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任,因此,德育教育的成功与否正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否规范自己的言行体现出来的,因此要不断巩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促进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晓东.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转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3):8.
作者简介:
刘岚源,江西省丰城市,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