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格外引人瞩目。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而建立这种新的关系需要着重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入手。
关键词: 初中生;学习自主性;师生关系
学生的潜质和当今社会的需求为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学生在初中语文課堂学习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自主性。教师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在当今社会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看到科学的不断发展,积极领悟先进的初中语文教育的中心思想,在初中语文课教学的课堂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一、 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中如何处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习惯,语文教师要把这种理念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自主性。教师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一) 学生潜质方面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教学赖以进行的两个并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在这个所谓的活动体系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潜质方面的理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向,也影响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们的潜质不同,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且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也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以初中课文《背影》为例,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事先预习这篇课文,通读课文以后把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上课的时候分享各自的句子并且说出理由,然后教师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找出文中的情感高潮部分。而不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告诉学生文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潜能,从而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 时代需求方面
我们以初中的《变色龙》这篇课文为例。对比曾经枯燥乏味的讲述变色龙的特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变色龙的图片直截了当地呈现在同学们的视野中,让学生们通过对真实变色龙的好奇和认识来增加他们对《变色龙》课文的学习兴趣。他们会通过这种兴趣自主地进行探索研究。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也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二、 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策略中如何处理
学习自主性不仅仅是一种主动学习,更是一种独立学习。如果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以及学习自主性不断丧失。学习自主性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心灵活动。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和求知的自主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教师并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旁观者,而是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应当在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积极提出恰当的意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水平才能提高,达到相对理想的程度。
(一) 留心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
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是一件枯燥且乏味的事情,也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对于学生以及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改变这种消极怠慢的心理才可以爱上语文。从《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阅读这篇文章,并且通过这篇文章中讲述的识天气的方法来判断明天的天气。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该适当地引经据典、提问甚至是运用情景剧的表演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以及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 正确对待多元智能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于智力、智力构成及发展等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智能理论,因而多元智能理论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和人才类型的新要求的产物。而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称赞多元智能理论的同时,还充满热情地在教育这个涉猎甚广的领域展开了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育领域就是深受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语文教师要在学生的潜力以及学生本身的语文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情境,并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身的特点。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但却写得一手好字;有些学生虽然字体稍差火候但在阅读课文时却是声情并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有读有写,扬长补短。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 学生把握语文课堂学习自主权
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将语文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缺乏主动获取、主动探究知识的求知精神。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自主地发现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是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其次它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再次它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发现方法和探究方式。
三、 在不同的语文课堂上如何处理
(一)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
语文阅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的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与其他方式的阅读对比来讲是具有特殊性的。首先它的阅读主体是学生。其次就是它的阅读客体,学生阅读的书籍,尤其是语文教材,既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再次是它特定的阅读环境。语文阅读是在学校,更细致地说就是语文阅读课堂上。想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学生阅读的个人兴趣出发,充分挖掘阅读中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小说、散文、唐诗、宋词这些不同的文体的时候,情感也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所以教师在课上要注意正确选择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主性。第三,在课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在语文写作课堂中
随着社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写作方面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学生写作能力是不可以仅仅依靠语文课堂中教师讲会的,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写作实践,因而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为主,更不应该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的喜好。情感的表达方向的寫作,教师没有必要规范得规规矩矩,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去发挥自己的情感。而知识性的写作,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从一方面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学生灌输太多的概念和专业术语的话,会让学生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限制和束缚,会使作文训练成了纯粹的技巧训练。
(三)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体现了社会以及教育界对语文教育的再认识,也推动着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发展。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性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主题确定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地制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案。学习方案确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交流和分享成果。
四、 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时对教师的要求
(一) 教师要注重教授学习方法
第一,让学生明确语文课堂的学习目标。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清晰明确的语言,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而又不产生歧义。第二,让学生自主分析每节语文课堂学习的任务。对语文课堂的分析不仅包括知识类学习的分析,还包括学生对于情感的分析,面对语文课堂学习中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需要学生培养不同的人文的精神和态度。
(二)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既然是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就是对语文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课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文;其次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假设并加以验证,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以整合和深化。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但是要把语文知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自主性。
(三) 教师要创造自由、开放、民主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和社会的环境。语文教师要使学生的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语文课堂的学习相对于家庭社会而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更直接更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潜移默化受到更好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自主地从语文课堂学习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的目的。
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入手,因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教师改变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们可以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65.
作者简介:
张凌云,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