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创为核心的胰腺恶性肿瘤MDT 新模式的临床应用

2019-12-04 06:33邵红亮马君牟一平
浙江医学 2019年22期
关键词:尾部腹膜胰腺

邵红亮 马君 牟一平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单一学科的治疗常常无法满足肿瘤患者整个治疗阶段的需求,也无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策略。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诊疗模式[1]。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2016 年5 月成立胰腺恶性肿瘤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团队,结合本院胃肠胰外科微创手术的优势,逐渐探索出以微创为核心的胰腺恶性肿瘤MDT 新模式。结合多学科的力量,对于晚期胰腺恶性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准确把握病情变化,为许多晚期“不可切除”患者赢得了手术机会。并以微创腹腔镜手术方式,实现肿瘤R0 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快。现以1 例典型病例,分析该模式的特点,并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 岁。因“腹部隐痛1 个月,加重2d”,于2017 年7 月2 日入住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 年,口服缬沙坦胶囊1 片/d。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全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辅助检查:癌胚抗原(CEA)10.9μg/L,CA19-9 5 326.0U/ml。腹部CT 增强扫描示:(1)胰尾部占位,大小约5.0cm×6.0cm,胰腺癌可能性大,累及脾血管及部分脾脏。(2)左肾上腺受累可能,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3)肝VⅢ段结节,转移瘤可能(图1)。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示:(1)胰尾部团块状低密度肿块,氟代脱氧葡萄糖(FDG)代谢不均匀增高[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6.3],首先考虑胰腺癌伴中央坏死,脾门受侵,邻近脾脏和左肾受累可能。(2)椎前、腹主动脉旁及左侧髂总动脉旁见数枚淋巴结影,FDG 代谢活跃(SUVmax 6.1),考虑转移。(3)肝右叶(VⅢ段)低密度灶,FDG 代谢增高(SUVmax 4.6),考虑转移可能性大(图2)。初步诊断:胰腺恶性肿瘤伴肝转移。首次MDT 讨论:患者目前首先考虑胰腺尾部恶性肿瘤侵犯脾动脉及左肾上腺,伴肝脏转移可能。建议行肝脏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后暂予化疗,2 个月后再评估。遂予B 超引导下肝脏穿刺,但因周边毗邻血管,风险大而未成功。次日行腹腔镜胰腺肿块活检,术中见胰腺体尾部肿块,质硬,与胃后壁边界不清(图3)。术中穿刺病理检查结果示:腺癌。于2017 年7 月17 日至9 月15 日,第1 天和第8 天各予以紫杉醇针静脉滴注1 次,200mg/次;从第1 天起开始服用替吉奥,2 次/d,每次3 粒,连续口服2 周,然后停药1 周;每个化疗周期21d,共3 个周期。化疗期间无明显毒副反应。化疗后行第1 次评估:CA 19-9 下降明显(590.0U/ml);腹部CT增强扫描示肿瘤病灶较前稍有缩小,腹膜后淋巴结较前稍有缩小,肝转移灶无明显变化。结肠内致密影,炎症或肿瘤可能(图3)。第2 次MDT 讨论:(1)患者胰腺癌新辅助化疗3 个周期,肿瘤标志物较前下降,淋巴结较前缩小,化疗效果显著;(2)胰腺病灶本身及累及犯脾血管、脾脏及左侧肾上腺情况较前相仿;(3)结肠腔内占位影,考虑炎症病变可能性大,不能排除实质性占位,建议行肠镜检查。遂查肠镜:未见明显异常,对比CT 检查结果首先考虑炎症病变。于2017 年10 月17 日至2018 年1 月29 日,第1 天和第8 天各予以紫杉醇针静脉滴注1次,200mg/次;从第1 天起开始服用替吉奥,2 次/d,每次3 粒,连续口服2 周,然后停药1 周;每个化疗周期21d,共5 个周期。化疗后行第2 次评估:CA19-9 下降至37.0 U/ml;腹部增强CT 检查示:肿瘤病灶、腹膜后淋巴结、肝转移灶均有所缩小(图4)。第3 次MDT 讨论:(1)患者胰腺癌新辅助化疗8 个周期后,肿瘤标志物较前下降,胰尾部病灶及淋巴结较前减少;(2)肝脏未见明显转移灶,化疗效果显著。建议再次PET-CT 评估,进一步评价疗效及排除远处转移,行腹腔镜根治性顺行性模块化胰脾切除术(Lap-RAMPS)。复查PET-CT:胰尾部软组织密度灶伴钙化灶,FDG 代谢同正常胰腺组织近似,腹膜后淋巴结未见FDG 代谢异常增高灶,首先考虑化疗后改变。对比2017 年7 月4 日PET/CT 图像,肿瘤处于抑制状态,肝内未见明显异常FDG 代谢增高灶(图5)。于2018 年3 月5 日在全麻下行Lap-RAMPS。术后病理检查示:未见明确恶性肿瘤残留(符合治疗后改变),胰腺切缘阴性,淋巴结(0/10)。术后再于第1 天和第8 天各予以紫杉醇针静脉滴注1 次,200mg/次;从第1 天起开始服用替吉奥,2 次/d,每次3 粒,连续口服2周,然后停药1 周;每个化疗周期21d,共3 个周期。

图1 腹部CT 增强扫描检查所见(a:胰腺尾部占位侵犯脾门及脾静脉;b: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c:肝脏占位,转移瘤可能)

图2 PET-CT 扫描检查所见(a:胰腺尾部占位伴FDG 代谢不均匀增高,考虑胰腺癌伴中央坏死,脾门受侵;b:椎前、腹主动脉旁及左侧髂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c:肝右叶低密度灶,FDG 代谢增高,转移可能)

图3 3 周期化疗后腹部CT 增强扫描所见(a:肝脏转移瘤大小未见明显改变;b:胰腺尾部病灶及腹膜后淋巴结缩小;c:升结肠致密影)

图4 8 周期化疗后腹部CT 增强扫描检查所见(a:胰腺尾部病灶明显缩小;b:腹膜后淋巴结化疗后缩小;c:肝转移病灶较化疗前缩小)

图5 化疗后PET-CT 扫描检查所见(a:胰腺尾部肿瘤未见明显FDG 代谢;b:腹膜后淋巴结未见异常FDG 代谢;c:肝脏未见明显异常FDG 代谢增高灶)

2 讨论

传统的医疗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导致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仅取决于单科医生水平。近几年发展起来的MDT 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规范、个体、精准的医疗服务。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外科也由切除病变、修复缺损为目的的传统外科,走向以微创外科、精准医疗、快速康复为特点的微创精准外科。正是基于医疗模式和外科的协同发展,本研究团队创新实施了一种以微创手术为核心,实现精准医疗、快速康复的MDT 新模式。本例患者共经历8 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历时6 个月余。通过3 次MDT 讨论,精准地把握病情变化,通过化疗,肿瘤标志物较前明显下降,肝脏转移灶消失,胰尾病灶本身缩小,淋巴结较前明显减少,最终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

在对胰腺恶性肿瘤发生及其本质认识非常肤浅的现实背景下,MDT 模式是发挥多学科所长、尽量减少无效性治疗、争取个体化施治的有效途径[2],而微创化的MDT 新模式将之进一步升华。对于胰腺癌,特别是那些潜在的可治愈的、无远处转移、可耐受手术、无肠系膜上血管受累、CA19-9 水平提示肿瘤负荷不高的患者,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强烈建议直接手术切除;对于不排除远处转移、存在可纠正的内科并发症、肠系膜上血管受累、CA19-9 水平提示肿瘤负荷较高的患者,存在上述任何一种状况时,ASCO 指南强烈建议行术前治疗;该指南同时认为可直接手术切除的患者,行术前治疗亦是可行之选[3],真正从“手术优先”向MDT 模式转变[4]。

通过MDT 模式主要讨论能否手术,一般能手术者先手术,术后辅助化/放疗,不能手术者则先行辅助化疗/放疗,再评估,争取(转化)手术[5],对于胰腺恶性肿瘤的诊疗坚持“以精准评估为前提、微创手术为特色,综合治疗为本”的理念,不仅关注能否手术,更关注能否首选微创方法进行诊断,特别是腹腔镜分期。治疗上也应重视腹腔镜微创手术。其优势是腹腔镜分期对腹膜转移更敏感,可弥补影像学分期的不足;且微创治疗患者出血少、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可早期开始辅助化疗治疗,优势明显[6]。总之,以微创为核心的MDT 新模式使许多已经转移的恶性肿瘤变得可切除,且多数为微创手术治疗,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尾部腹膜胰腺
船舶尾部响应特性试验与计算
18F-FDG PET/CT联合CA125、HE4在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其腹膜转移预后评估的价值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胰腺超声检查
海洋大探险
N的最大值是多少?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